普通话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跳出课本,跳出概念的框架,去追寻它真正的意义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今年7月,我参加了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跟随四川民族学院“格桑花开,‘语’你同行”推普实践团来到了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并在其中收获了自己的答案。
在姑咱这个不出名的小镇,重叠的山峦和绕山的雾霭成为了天然的屏障,消散了不少来意。但这些屏障下,七月疯长的草掩去了峰石嶙峋,烟雨随风而来拨开了暑气,这里乐业安居。大渡河的奔腾灌溉了这里的土地,也使得这里的读书声从不停息。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求学者,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追寻着我的来路和去向。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扮演了多样的角色,我们既是教学者、调研者,又是文化传承者、民族交流的推动者。
在教育教学路上,我与孩子共同探索知识的魅力,在一遍又一遍口唇的张合中牢记字音,在一遍又一遍语音的重复中熟识韵律。诗歌,从孩子们抛去课本就不再回忆的知识变成孩子们可以表演、传唱的艺术。我也从一开始手足无措的初学者变成能管理好班级,讲好每一节课的“小老师”。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团队的指导老师就告诉我们,我们的目的不是讲课,而是让孩子们愿意学、愿意表达。我们的课堂需要的不是老师的激情表演,而是老师与孩子们的互通互答。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启了我的教学之旅。在我们的鼓励下,举手发言不再是让孩子们感到羞涩的尴尬行为,我的每一个问都有孩子们的热切回应,普通话也在课堂上成为了我们沟通互动的桥梁。每一位孩子的脸和名字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又在我们分别后逐渐模糊。
“我记得你,你是教我们《爱莲说》的姐姐!”
我给孩子们教过的知识成为维系我们记忆的纽带,普通话是我们相遇时就自然说出的语言。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爱莲说》普通话教学。宋晓玲供图
在实地调研路上,我们用言语沟通心灵。我穿梭在街道、广场、商铺……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行人都是调研的主角。从寒暄开始,一步步打开紧闭的心门,让溢在脸上的防备逐渐瓦解。留守在这里开着小店的老奶奶说,我不会普通话,我只会说姑咱的话。我女儿也会说普通话,但是她一直在外面,很少回来。我其实也想学普通话,但是没有人教我普通话。于是,我教了她普通话,给她的女儿打了一通电话。电话里的内容我没有听清,但她的笑容就已经是我行动的目的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入户走访。宋晓玲供图
在传承文化路上,我们共同谱写传统文化的新旋律。诗文、书法、音乐、舞蹈……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泼洒出新的色彩。以花为线索的课程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环节,多样综合的课堂展示让课堂变得轻松有趣,也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表达形式。每一朵花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傲视风霜的梅花,坚守初心的莲花,富有英雄气概的木棉,象征团结友谊的茉莉……花儿的不同精神气质既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想要告诉他们,每一种小花都有别样的色彩。
在团结民族路上,我们携手共进,共跳中华民族的舞曲。实践团的成员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但共同使用普通话来进行交流沟通。夏令营招收的学生也都是姑咱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他们和我们一起,同讲普通话,同写方块字。
图为推普夏令营姑咱营闭营仪式大合影。杨涛供图
本次三下乡给我带来的不止是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蜕变,更珍贵的是对我思想上的启发,让我更加清楚,我为什么而来,我因什么而去。语言文化的魅力是我选择汉语言文学的初心,成为一名教师也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但现在,我知道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奋力前行的勇气——我要让孩子们的眼中充满求知的欲望,要让普通话成为知识的枢纽,成为文化交流的印记。本次三下乡活动对我来说的最大意义是,它让普通话从课本上死板的概念,变成了我生命中鲜活的存在,是我们同频共振的声带。这里的“我们”是我与孩子们,我与队员,也是我与本次三下乡活动,我与姑咱。只要孩子们在,我们在,“格桑花开,‘语’你同行”推普实践团的脚步就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