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湘理学子深入文学之乡,探索项目制下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路径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湘理学子深入文学之乡,探索项目制下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路径

2024年7月14日至21日,湘潭理工学院“益路同行”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团踏上了探寻文化之旅,他们走进文学之乡—湖南益阳,以项目制为驱动,深入探索并研究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发展路径。

(“益路同行”队在立波故居的合照)

一、立波故居: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

7月14日,调研团抵达周立波故里,这位集翻译、评论、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于一身的杰出作家,其作品《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立波故居,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和成长摇篮,不仅是一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景点,更是湖湘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调研团与当地居民交谈中发现,许多居民都能如数家珍地讲述几个关于周立波先生的故事或趣闻, 让调研团的成员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周立波先生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故居工作人员向队员们讲解立波先生的生平事迹)

(清溪村入口“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石碑)

  1. 清溪书屋:文化与经济双丰收

调研团经过对当地书屋屋主走访与村庄调研发现,近些年来,“文学+旅游”一跃成为清溪村乡村振兴的巨大助力。自2022年起,清溪村在清溪文旅的引领下,启动了作家书屋计划,建设了包括立波书屋在内的21个以知名作家和出版社命名的清溪书屋,这些书屋不仅成为了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也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提升了清溪村的旅游品质。汪主任为调研团的成员们介绍到,2023年,清溪村旅游收入比上年增长40.3%,增加相关就业岗位100个,带动本村和邻近村就业500余人, 谈及这些成就,汪主任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同时她认为清溪村 “文学+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这不仅仅是在探索一种经济模式,更是在传承与弘扬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

(“益路同行”队向书屋屋主了解当地民情)

(清溪村村委汪主任向调研团成员介绍清溪村近些年成就)

(“益路同行”队在立波清溪书屋与屋主合影)

三、项目制下的文化振兴

调研团在清溪村了解到,项目制的实施不仅让湖湘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还为立波故里的振兴开辟了新道路。教育项目通过开设湖湘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讲座和研讨会,培养了新一代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产业项目则通过特色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形成了品牌效应,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项目制的成功实施,让清溪村实现了从物质追求到精神享受的质变,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不同书屋不同风格)

四、文旅融合,竹海中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7月18日,调研团前往桃江县竹海景区进行实践走访调研。桃江素有“楠竹之乡”之称,境内拥有竹林面积115万亩,位居中国第三湖南省第一。竹产业是该县“一县一特”和县域主导产业。调研团队在与竹海景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桃江县在依托竹林资源、抢抓“以竹代塑”政策机遇、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高度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例如:围绕翠竹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竹艺展览、竹文化讲座、文学创作、摄影比赛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谢万亩竹林的文化内涵。

(“益路同行队”在观赏竹海)

五、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7月20日,成员们来到兰溪镇北岸新进行调研,走在路上,能够切实感受到当地的龙舟文化气息浓厚。北岸新村汤书记向调研团的成员们介绍到,兰溪镇龙舟文化已有60年的历史,当地有句俗语“宁可少种三亩田,也要划一次龙舟”充分展现这项传统活动在当地村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当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龙舟文化为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主要引擎。

(调研团在与村干部对龙舟文化进行交流)

(“益路同行”调研团与双桡龙舟的合照)

结语

“益路同行”调研团的成员们见证了文学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亲历了清溪村、桃江县以及北岸新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调研团将继续秉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益路同行”,永不止步!

【撰稿】湘潭理工学院“益路同行”队全体队员

【图片】张盛,李俊逸、汤志亮、何单

【初审】贺佳昌、赵文迪

+ 投诉举报
108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