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上午,团队11名成员在指导老师钱彦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东岸的庆安会馆,了解宁波商业繁荣、民间信仰的历史,感受在古建中蕴藏的“三金”“三雕”技艺。
(注:摄于庆安会馆大殿门口)
宁波历史的见证
会馆不算大,当日游客量也不算多。较天一阁、鼓楼这些知名打卡景点,庆安会馆的名气显然不大。但完整了解历史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庆安会馆就是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位于三江交汇处,同时也是宁波传统建筑技艺、商业贸易和民间信仰的交汇点。
(注:宁波商贸繁荣的手绘油画)
什么是会馆?庆安会馆展板上有相关介绍:“会馆盛行于明清,是同乡与同业人士聚会、议事、联谊的场所。”会馆功能诸多,主要有祀神、义举、合乐、公约四种功能。在清“海禁”开放后,海上贸易如火如荼。十九世纪,南北号商队相继创建庆安会馆和安澜会馆以方便商贸。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会馆遗产,在浙江仅有三处,宁波独占其二,一为庆安会馆,二为钱业会馆。
(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会馆遗址分布图)
同时庆安会馆也称“甬东天后宫”,是我国“八大天后宫”之一和浙江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天后宫。它是妈祖文化的载体。妈祖文化深深影响着福建地区,而宁波也有信奉妈祖的习俗,通过祀神以祈求出海平安是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的一种方式。昔日人们深厚的宗教情感在这座会馆遗址中窥得一二。
会馆与天后宫并存一处,商业贸易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使得会馆具有行业会馆、祭祀妈祖的双功能,所以戏台也是呈现出既有敬神又有娱乐的双戏台特殊平面布局。据工作人员唐乐的介绍,前戏台是给妈祖看戏的戏台,主要为了祀神。后戏台则是为了行业聚会时的戏剧表演而建,供人们日常娱乐。
(注:前戏台)
(注:后戏台)
非遗传承及保护
和其他博物馆不同,庆安会馆本着“建筑本身就是镇馆之宝”的理念,尽可能保留古建筑原貌,是宁波近代木结构建筑典范。会馆保留了1000多件朱金漆木雕和200多件砖、石雕艺术品。
其中,朱金漆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木雕加漆的工艺,通常采用宁波本地樟木、榉木、银杏等木料,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经由上漆、贴金、彩绘多道工序,并运用砂金、碾银、开金等工艺手段加工而成。“三分雕刻,七分漆匠”,突出体现了朱金漆木雕重于漆而兼顾雕的特色。这是和其他雕刻艺术的不同之处。
(注:前戏台建筑使用的朱金漆木雕技艺)
朱金漆木雕、砖雕、石雕作为庆安会馆“三绝”,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塑造“宫馆合一,古建瑰宝”的文化主体大有可为。
(注:庆安会馆中三雕的融合)
会馆属木结构建筑,消防水平显得格外重要,自2022年8月起庆安会馆闭馆以提升消防水平,至今年年初才重新开放。会馆经修缮后增添了新内容,也尽量保留古建筑,呈现出“新旧交融”的面貌。会馆展览方式更加现代化,有互动式屏幕、精巧“宝顺轮”模型等,古朴中显出新意。
这座屹立在三江口畔的会馆,无言展示着宁波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如何利用好这处“文化地标”,让其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与活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它的独特魅力,也值得游客和当地人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