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乡村,阳光洒落在广袤的稻田上,碧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在此充满希望之际,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柴桑之路,青春领航”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出发探访袁隆平旧居——颐园,这座孕育了造福世界的伟大“种子”的两层宅院。
伴随着微风和朝阳,团队成员们身着统一服装,怀着敬仰之心,时刻铭记着出发前学院领导的强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践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共同坐车前往袁老先生的旧居。
历经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柴桑之路,青春领航”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终于抵达了位于德安县的袁隆平旧居——颐园。
“千丈高树,其下必有沃土;万里长河,其源必有细流。”寻找“杂交水稻之父”这颗伟大的种子之端,自颐园始。
颐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河东乡袁家山自然村,村旁高铁穿山而过,村内杂交稻连片种植。在这座古朴清幽的两层宅院前,是一片连一片的杂交水稻田。团队成员们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满田的稻谷,稻谷摇曳的笑脸背后,仿佛一个慈祥的老人正洋溢着灿烂的笑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驻足良久,不免再次感叹今日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解决世界无数人口粮食问题的袁老先生又是历经多少磨难才有今日之伟大成就。
在旧居的入口处,一尊一大一小两头牛的铜像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头牛相濡以沫,一幅和谐的景象,象征着勤劳、团结、坚毅和奉献精神。袁隆平先生在面对科学研究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不断追求突破和创新,最终实现了杂交水稻的成功种植,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这尊牛铜像不仅是袁隆平先生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精神动力。
走入颐园正门,大门门头上篆刻着两个笔力千钧的大字:颐园。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亲笔题写,饱含了袁隆平先生对祖父的思念和追忆。袁家山颐园,是袁隆平院士祖父的故居地,袁隆平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宝贵的童年时光。
走进袁隆平先生旧居,一股朴素而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旧居内保存着袁隆平先生生活和工作的实物,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他那不平凡的一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们仔细参观了旧居内的各个展厅,从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介绍到他的科研成果展示,再到他亲手种植的水稻样本,无一不让人感受到这位科技先驱的智慧与奉献。
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团队成员们实地参观了袁隆平先生生活的环境,对他的生平事迹、家庭生活以及性格特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伟人形象鲜活立体了起来。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袁隆平院士的这句誓言在团队成员们的耳边回响。“柴桑之路,青春领航”。这次参观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英雄的伟大,更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和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汪乐、肖子睿、沈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