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楼影浮沉,家声远扬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张嘉瑶
2024-07-09 00:12 阅读 2.0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楼影浮沉,家声远扬

——承聚楼的“前世今生”

2024年7月6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知行队的学子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文化的探索热情,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城东镇谢田村。在这个充满红色记忆的村落,他们不仅亲眼见证了那些历经风雨依旧屹立的红色建筑,还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深刻体会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

(图为知行队步行前往谢田村,摄影:邝梓涛)

当日,阳光洒满了乡间小路,知行队跟随村民的脚步,穿过小溪,最终抵达了那座沐浴在历史光影中的红色建筑——承聚楼。它静静地矗立,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岁月故事。

(图为承聚楼门口,摄影:张嘉瑶)

承聚楼,位于梅县城东镇谢田村,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当地著名家族丘氏的十九世祖——聪云公、桂云公、海云公、水云公四兄弟共同策划建造,至今已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承聚楼占地1150平方米,建筑面积高达1456平方米,采用传统的夯筑技术,以灰瓦面覆盖,结合土木石结构,构建出典型的悬山式“二堂二横”走马楼风格。左侧辅以单层二合杠杂屋,使得整个建筑群落既庄重又不失生活气息。正门处设有二层门廊,面阔五间,展现出主人家的气派。二楼装饰的绿色琉璃瓶饰栏杆,不仅美观大方,也体现了当时建筑的精致工艺。

(图为承聚楼内部图,拍摄:张嘉瑶)

承聚楼,这座坐落于谢田村的古老建筑,不仅承载着丘氏家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家族奋斗史。早年间,以丘聪云为首的四位先祖,在印尼历经艰辛,最终带着满腔热血和对故土的深情厚意,回到谢田,倾力打造了这座宏伟的楼阁。它不仅是他们落叶归根的象征,更是为子孙后代构筑的一片温馨家园。

(图为丘氏烈士遗照,拍摄:张嘉瑶)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丘氏子弟们热爱祖国,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保卫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之中。在这场斗争中,谢田村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以及后来英勇献身的烈士丘铮、丘碧秀、丘峙等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如同承聚楼那坚固的基石,深深烙印在家族和国家的记忆中。

(图为承聚楼外墙,拍摄:张嘉瑶)

时光流转,如今的丘氏后人继承了先辈们的精神,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拼搏,不仅自主创业,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将家族的爱与责任传递给了更广阔的社会。承聚楼,这座见证了丘氏家族从海外归来到投身革命,再到现代社会建设的建筑,已经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家族与社会的纽带,激励着每一代丘家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图为客家菜酿豆腐,摄影:李玥)

在谢田村的宁静角落,一家充满客家风情的饭店以其地道的客家佳肴吸引着八方来客。店主用亲切的客家话迎接着每一位食客:“老板,酿豆腐同梅菜扣肉……”这里不仅是味蕾的天堂,更是客家文化传播的使者。良好的水质,对于一个饭店的饭菜的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丘氏后人还将目光投向了本地优质山泉水的开发,将其销往梅城等地,让纯净的山泉带动更多人的生活。

(图为承聚楼前的花生田,拍摄:张嘉瑶)

不仅如此,他们还与村里的生产队携手,共同耕耘着花生田,他们不仅种植花生,更是将这一农产品转化为高品质的花生油,通过精细加工,为当地农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增值之路,助力农业发展。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他们不仅收获了事业的硕果,更不忘回馈社会,积极投身公益。他们出资出力,修建了爱心桥和永利桥,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

(图为承聚楼外面,摄影:邝梓涛)

承聚楼的开放,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成为了村民活动的中心,是他们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社区生活相结合的又一创举。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如今成为了村民们举办各类活动的公共空间,无论是节日的庆典还是日常的文化交流,承聚楼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传统的建筑美学与现代社区功能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既保留了历史遗产的原貌,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谢田村的基础设施,更增强了村民对承聚楼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促进了谢田村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图为承聚楼门口,摄影:邝梓涛)

一栋楼记录着一个家族兴衰,也见证了村落的发展。丘氏家族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这片土地,也激励着更多人为了家乡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未来,承聚楼会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所知晓。

(作者:张嘉瑶)

+ 投诉举报
552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