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青春筑梦三下乡 爱国教育心连心

西昌学院 何强
2024-07-31 10:38 阅读 2.9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7月12日,西昌学院理学院红铅笔爱心小队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镇布树村进行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调研传统村落实践工作。

布树村于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与多个村庄相邻,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附近不仅有泸沽湖、草海、公母山等旅游景点,还有盐源苹果、辣椒等特产,这些景点和特产不仅丰富了布树村的文化景观,也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到达目的地后,理学院红铅笔爱心小队兵分两路,一组负责进行入户调查和访谈教育,一组与布树村的村支部书记深入交流。

在与村支部书记的交流中了解到布树村积极响应国家的“三农”政策,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布树村积极建设乡村学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居民的教育观念发生积极变化,进一步强化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村支部书记号召村里家庭让孩子去接受教育,去读书,让孩子多一个选择,多一条出路。

村支部书记还说到农村作为基层,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前线,要积极实行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这样才能彻底的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以前村里的人们觉得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里的孩子可以依靠吃老本生存,导致村里读书的孩子很少。但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实行,国家政策的帮助,教育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孩子读上了书并考上了大学。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当地村民对于教育的看法时,我们了解到大多数村民认同教育能改变命运,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村民说到,在以前的年代,教育资源匮乏,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识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程度的限制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深刻体会到文化有限的痛苦后,村民们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读书,认真学习,让他们能更好的走向世界。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广大青年应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施展抱负、挺膺担当、建功立业!

+ 投诉举报
716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