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追‘青’向‘新’”社会实践团前往浙江省杭州市黄湖镇青山村开展关于“艺术x共创”运营模式的实践调研,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走访,挖掘艺术乡建新动能,激发多元主体跨界共创强潜力,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
图为实践团在青山村标志牌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在青山学堂前合影
素履山青美
6月28日,邂逅青山,驻足“慢所”,实践团与青山村的初见始于自然艺术的美学。“青山村艺术设计的一个突出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并且把研究成果以融设计图书馆、工艺体验馆等形式呈现给所有人。美存在于各行各业,只要对美是有所鉴赏都可以成为艺术美学家,因此挖掘传统美、自然美、无序美,正是青山村艺术美学的内核,也是所有的设计师聚集于此的原因。”慢所天然材料设计师仝慧君如是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天然材料设计师仝慧君进行访谈,并学习其制纸工艺
山村三面环山,云水千重,气候宜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耕地2390亩,毛竹林地8689亩,灌木林地19128亩,森林覆盖率达79.9%。实践团成员在当地村民指引下沿“生态黄湖”路线对青山自然学校、生态绿地、茅草园生态农庄等特色风景点进行参观调研,在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生态氧吧带来的身心洗涤,捕捉村庄中式自然美学遇见人文教育的诗情。
图为龙坞水库的自然风光
循青溯文脉
6月29日,实践团循着“文化黄湖”路线骑行,寻访秋草竹艺坊、文化大礼堂、西湖绸伞工作室等地,参观体验竹、苇、木等生态材料的制作工艺,于经纬纵横之间寻溯非遗文化。不论是艺启共富坊作为新老手艺人的作品汇集地呈递的艺术商品,还是莱莱竹编工作室将“撕篾、盘卷、煮篾、刮蔑、染色”的非遗手艺对体验课形式的运用,都发挥出了工艺产品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价值。“老村民的手艺与新村民的设计在这里得到了碰撞与融合,在变化的一代代中不变的是传承的匠心文脉。”实践团成员激动地分享感受。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非遗文化活动,深入体验非遗手艺
图为融设计图书馆内景
青声志灼灼
6月30日,团队成员在集中整合问卷数据与采访信息后,紧扣生态与文化的共创共治主题,在访客中心分组进行了以“在青山,遇见未来乡村”为主题的志愿宣讲,旨在以青山艺术共建的理念串联新老村民,传播青志新声。从“因水而聚”的村落原始概况到“因人而兴”的众创共治模式,“声”入人心,反响热烈,积极彰显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不仅有新思考的创想与开拓,也有实行动的责任与担当。“推动“未来文化名村”品牌提升战略是我们共同的期望,未来青山村将继续深入“艺术共建”的谋划推进。”访客中心负责人表示。
图为实践团负责人、成员开展志愿宣讲
图为实践团负责人同茅草园负责人、青年村民进行访谈
“千万工程”启动以来,青山村依托生态文化资源,汇集八方力量,多维项目先后落地,新老村民跨界会聚,一点一滴重塑乡村“颜值”,活化乡村“价值”。未来,实践团也将持续关注乡村振兴的青年参与,通过文创设计联动多元主体,探索艺术乡建共创共治新模式的可行性与延展性,推动形成一个共同学习、成长、创造和盈利的生态,为青山村“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和手工艺者“红姐”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