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传统再生辉、文化润民心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陈铃
2024-07-10 23:22 阅读 5.6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文港镇晏殊村是宋代词人晏殊故里,这里自古就七村盘绕,素有“七星伴月”之称,迄今约1100年历史。“晏氏家庙”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晏殊神童古井”是村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晚清建筑瑰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风雅沐浴,无数美好散落其间,2024年7月10日“寻路笔都 筑梦非遗”社会实践队满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之心,踏入了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不仅是为了探索古村的美丽风光,更是为了将安全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队和指导老师在晏殊村合照

防溺水宣传,共筑安全防线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炎炎夏日,为了更好的普及村民们防溺水知识,实践队队员们来到晏殊村委会,与村委会一同开展防溺水工作。“水深危险,禁止游泳”,队员们跟随村委会成员全面摸排村内的危险水域,对村里的塘、河等水域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及时整改到位,并在危险水域显眼位置设立警示牌,同时走进村民家中,用生动的案例和温馨的话语,普及防溺水知识,提高村民尤其是孩子们的安全意识。这一行动切实提高了村民防溺水的意识,为晏殊村村民筑起了一道安全的防线。

图为实践队员和在晏殊村河边巡查

 

探寻晏殊故里,感悟文化魅力

在防溺水宣传之余,实践队员们还满怀敬意地参观了“晏氏家庙”,晏氏家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由于晏殊功劳有加,仁宗皇帝御书“衮绣堂”予以褒奖。中堂匾额下是晏殊的一幅肖像画,萧目长髯,仪表堂堂,画像下方有一行小字:“五世祖登神童科观文殿大学土讳殊公像”,足见当时声名的显赫。房屋为前后两进,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大宅深院,无不篆刻着历史的痕迹,向世人展示着江南民居的无限魅力。

图为实践队和村民在晏殊故里合照留念

在晏殊家庙中实践队队员们不断在晏氏家训前驻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晏氏家训从晏子家训、晏殊家训到如今现代晏氏家训,晏氏家族寻根问祖,正本清源;敦亲睦族,联络感情;缅怀先人,砥砺后昆;乐行善举,奉献爱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训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成为古代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而传统的家风和家训家规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家规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寻访党员,传承红色基因

同时实践队队员们还去寻访了党员,聆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感受那份坚定的信仰与不懈的奋斗精神。通过与老党员们的交流,队员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党的热爱,他们始终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并对党的接班人充满着关爱与期盼,他们表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年人应该要有高尚的理想信念,要坚定党的初心,不断为人民服务,同时积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党和国家做出奉献,大家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实践队队员们在寻访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在新时代,队员们表示将不断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为民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晏殊村与党员交流合照

 

通过在晏殊村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实践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晏殊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自然风光,更在实践中成长,在传承中创新。晏殊村,这座千年古村,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着活力,在这里队员们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民风的淳朴,将不断为中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 投诉举报
15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