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云岭新韵:技术绘梦,红色基因跃然网上

安徽师范大学 秦童童 戚睿
2024-07-19 21:50 阅读 989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云岭新韵:技术绘梦,红色基因跃然网上

安徽师范大学 秦童童

习近平总书记说:“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步入网络发展的新纪元,如何巧妙融合“互联网+红色教育”之模式,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征途上亟待攻克的堡垒。7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宣城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项目e站”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泾县,探寻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中蕴含的深厚精神文明,以计算机技术的精湛笔触,绘制理想信念的火种与红色传统基因的代代相传之图。

古径踏新旅,军部忆忠魂

徽派古韵,如水墨丹青,工整对仗间尽显新四军军部旧址之幽静雅致,古貌犹存,风华不减。纪念馆矗立其间,铭记云岭驻军辉煌史,全国爱国教育之典范。东襟泾云路,南傍青弋波,西眺黄山秀,北望长江浩渺,“云中美景雾中仙,悬崖立马览大千”。

初入新四军军部司令部(种墨园),领略叶挺将军遗物之风采,军衣挺括,望远镜中映历史风云,灯具微光映照少年壮志——“人欲登峰,叶必上挺,毅然挺身,护我中华”,铮铮铁骨,铸就气吞山河之章。

继而踏入云岭碑园,石碑林立,镌刻着新四军无畏之魂魄,爱国之情深似海,是党恩国典,对新四军辉煌战绩之颂扬。

再探新四军军部司令部(大夫第),穿梭于红军旧居,十平米小屋藏龙卧虎,周恩来总理于此运筹帷幄,与群英共谋抗争大计;项英副军长昔日休憩之地,元帅风范,犹在眼前。

步入军部大会堂,红色熔炉映初心,会议与文化交织之地,历史回响,先辈足迹历历在目。从成立之初至皖南事变之殇,每一步都重若千钧,团队默哀致敬,革命烈士英名永垂不朽。

终至新四军中共中央东南局,直属中枢,项英书记领航,深入了解抗日烽火中的英勇篇章,以及东南局在革命洪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历史长河中,这一段段光辉岁月,熠熠生辉。

研史传薪火,古稀之年映党辉

陈志宏先生——将一生奉献给党史研究事业的专家。陈老现已72岁高龄,迈入了古稀之年,但他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从1997年到2007年,他在党史办主任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十年,退休后,他更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中,这一走,便是27年的风雨兼程。

在陈老的引领下,项目组成员仿佛穿越回了1938年8月3日,新四军挺进泾县云岭的那段烽火岁月。讲述着新四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持,与日本侵略者和伪军进行殊死搏斗,发展壮大军队的壮丽篇章。

他语重心长地寄语青年一代,希望他们能够以一颗辩证而审慎的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关于历史文化的种种说法,他鼓励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去认识、去了解、去辨析,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可盲目轻信,更不可让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历史的走向。

智汇新四军,新韵传军魂

沉浸于新四军历史的深邃底蕴后,技术组的精英们迅速汇聚能量,步入高效工作状态。他们细心筛选,精心整合实践征途中的宝贵素材,每一个字句、每一帧画面、每一段视频,皆在团队的精心雕琢下熠熠生辉,力求精准捕捉并传递出新四军不朽的精神魂魄。

时至今日,技术组的智慧结晶已初现端倪,网页设计之框架稳固而美观,图片融入自然和谐,网站首页、本馆概况、资讯动态、教育动态、在线交流、路线导航、纪念馆地图等模块一一呈现,实地拍摄的照片更是为网页增添了生动与真实感。例如,在“纪念馆地图”板块,不仅标注了新四军纪念馆的地理位置,还通过互动地图技术,让观众能够自由探索云岭山区的历史遗迹,仿佛亲自踏上那段红色之旅。同时,网站还设置了“在线留言”功能,鼓励访问者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敬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交流社区。

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展现了超凡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他们以技术为笔,以创新为墨,深刻诠释了“科技赋能历史,创新引领未来”的崇高理念。

展望未来,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项目e站”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深化“互联网+红色教育”的融合实践。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应用,都是对红色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每一段历史的精准呈现,都是对革命精神的一次有力传承。

+ 投诉举报
0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