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探寻南京明城墙“迹”忆,,用青春力量践行文化使命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探寻南京明城墙“迹”忆,用青春力量践行文化使命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这首童谣陪伴了一代代南京人的童年,其中描述的就是南京明城墙。南京明城墙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军事等内涵,是人类重要物质文化遗产。7月3日至7月7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以暑期“三下乡”为契机,组建“垣起”——探寻南京明城墙“迹”忆研学实践团开展系列研学活动,与遗址对话,传承金陵文脉。

南京明城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每一块城砖上的铭文都记录了哪些信息?城墙申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代青年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城墙文化?带着这些思考,“垣起”实践团先后来到南京城墙博物馆、砖集馆,聆听专家的专业讲解,跟随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成员一同登上中华门瓮城、徒步沉浸式体验南京城墙,全面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副馆长宋燕讲述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的故事——8年的时间,城墙守护者们将流落在外的明城墙砖一块块收集起来,累计回收城砖50多万块。实践团通过寻访用心坚守的城墙网格员林春华,南京团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王振东,南京十朝历史陈列馆副馆长、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成员孟琦等城墙爱好者,以及生活在城墙周围、保存着个人独特城墙记忆的“老南京”普通市民 ,深入调查他们对“颗粒归仓”的知晓程度以及对城墙保护和申遗的看法,进而呼吁广大游客、南京市民、青少年学生群体参与城砖“颗粒归仓”行动,助力城墙申遗。随后,实践团与小小“红领巾”们共同体验城砖制作,体悟城砖背后的“工匠精神”;走进梅园新村社区,为社区志愿者们开展一堂爱“廉”说小课堂,共同探讨城砖制造、运输、验收到砌筑为城墙全过程中贯穿的责任和廉政文化,感受遗址的魅力。通过丰富的研学活动,增强公众对城墙的认知,打造主人翁意识,形成“城墙里面是故乡”的情感连结。

每一场访谈,每一次对话,每一个活动,都是和城墙历史的深刻触碰,在一次又一次的触碰中,实践团成员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实践团成员表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将持续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挺膺担当。”

(作者:李洪月 嵇凌群 照片:吕洋奇 印俊杰)

带领青少年进行研学活动

参观城墙博物馆

实践团成员聆听中华门瓮城历史讲解

对话访谈


实践团成员“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倡议活动合影

体验城砖制作

走进社区主题宣讲

徒步沉浸式体验南京城墙

城墙博物馆内现场调研

成员合影

+ 投诉举报
147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