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重电学子三下乡心得感悟:“西兰卡普--桃源深处的文化织锦”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重电学子三下乡心得感悟:西兰卡普--桃源深处的文化织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关键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有力印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有助于延续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2024 年 7 月 10 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推普‘酉’声语润乡村”--“青春知行团”推普实践队前往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镇探寻西兰卡普非遗魅力。

步入桃花源,仿佛一下子踏入了一个如梦似幻、与世隔绝的仙境。四周层峦叠嶂,青山郁郁葱葱,好似翠绿的屏障将尘世的纷扰统统隔绝在外;绿水悠悠流淌,小溪清澈见底,宛如一条透明的丝带蜿蜒于大地之上。这里,微风轻拂,带来阵阵花草的芬芳,那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如同轻柔的纱幔,一下子将人紧紧包裹,让人瞬间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繁杂。城市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此刻都化为遥远的记忆。

然而,真正让这次旅行变得意义非凡、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对西兰卡普的深入了解与学习。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西兰卡普目前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制作工艺复杂,西兰卡普的制作工艺精细且耗时;年轻人对这一传统技艺缺乏兴趣,传承后继乏人;加之宣传推广不足,导致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

左翠平老师的酉阳桃花源西兰卡普工坊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墙上挂满了精美的西兰卡普作品,每一幅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精湛的技艺。老师亲切而热情地迎接了我们,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对西兰卡普传承的坚定信念和对我们这些学习者的殷切期望。

图为西兰卡普传承人左翠平为实践队队员讲解工坊经典织品。 顾鑫焱 摄

在学习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积极与左老师交流,用普通话分享各自对西兰卡普的感受和想法。左老师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西兰卡普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等。我了解到,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的独特织锦艺术,承载着土家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搭配,蕴含着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图为西兰卡普传承人左翠平指导实践队队员进行西兰卡普制作。余林盛 摄

亲手尝试制作西兰卡普的过程让我深感其工艺的复杂与精细。从丝线的挑选、经纬线的排列,到图案的构思与织就,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左老师手把手地教导我们,她的耐心和细心让我在一次次的失误中重新找到了信心。

在与左老师的探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她对西兰卡普的深厚情感和不懈追求。她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技法,还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西兰卡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她的坚持和创新精神让我明白,传承并非一味地守旧,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让古老的艺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桃花源西兰卡普工坊参观创新型西兰卡普。顾鑫焱 摄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学到了西兰卡普的制作技艺,更重要的是,我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我们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们。

实践队员们也纷纷表示,要通过推广普通话,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西兰卡普,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离开酉阳桃花源时,我的内心充盈着满满的收获,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充实与满足。在这段难忘的经历中,我不仅领略到了桃花源如诗如画的美景,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兰卡普所蕴含的深厚文化魅力。

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用心去传承、去创新,西兰卡普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得以发扬光大。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曲折,我们都应坚守这份信念,让西兰卡普的美丽永远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

+ 投诉举报
172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