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万名学子联前村万户,“青”力“犇”赴乡村振兴——安农学子三下乡,深入生产第一线!

安徽农业大学 袁薇 郑方方 汪文奇
2024-07-17 14:33 阅读 4.7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青春与科农相融合:安农学子深入黄山区 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

黄山7月15日讯(作者郑方方 袁薇)为积极响应“万名学子联千村万户,‘青’力‘犇’赴乡村振兴”这一号召,7 月 10 日至 7 月 12 日,在指导老师丁淑荃的带领下,安徽农业大学赴黄山市黄山区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黄山,对当地水产产业进行相关调研和实地走访考察,深入了解黄山区稻渔立体综合种养模式以及近期汛情对黄山区渔业生产的影响。此次实践活动的策划与有序实施,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黄山地区的洪灾肆虐给当地农业产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深入了解当地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与恢复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环节。团队一行怀着赤诚之心深入当地,与企业、养殖户密切交流,群策群力,积极为黄山区水产业面对汛情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科技小院播新知,石斑鱼养殖促振兴

7 月 10 日下午五时,团队按计划抵达第一站——黄山市黄山区黄山稻渔科技小院。在小院里,相关负责人与到达的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丁淑荃老师及团队队员沟通近期黄山区渔业生产情况,团队成员了解到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稻虾、稻鳖综合种养田在近期黄山区严重汛情的影响下遭到严重损失。随后,团队与小院负责人陈贞展开了一场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座谈。座谈会中,丁淑荃老师计划将水族造景中微景观制作引入五丰源基地,精心勾勒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发展的宏伟路线。这一设想让团队成员深受启发,明白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也让团队成员意识到在面对困难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是破局的关键。

紧接着,团队马不停蹄地到达了第二站——黄山区丰项水产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项建国亲自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石斑鱼鱼卵孵化设备——一体式的底部锥形水箱。水箱下进水上出水的设计,能起到过滤活水的精妙作用。经团队成员好奇询问得知,水箱中未孵化成功的卵可以通过关闭下出水口使其沉淀,再控制打开将其排出,箱内留下孵化出的鱼苗,再进行精心培养。这一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相结合的智慧之举,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创新与改变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帮助养殖户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更能显著提高水产品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和老师一同观看石斑鱼鱼苗繁殖状况。 作者 郑方方 摄

臭鳜鱼加工精细化,光唇鱼繁殖标准化

7 月 11 日上午八点三十分,团队成员们满怀期待地到达第一站——苗知府臭鳜鱼加工厂。加工厂下属于安徽苗员外农业有限公司,坐落于黄山市黄山区经济开发区,是一家集鳜鱼养殖、臭鳜鱼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企业。经经理介绍,成员们了解到“苗知府”的品牌故事以及企业文化中“苗知府”的名字来源。随后,经理带领团队队员踏入整个加工厂最后的分级与装箱环节。在最后的装箱车间通过与经理和员工实地调研,团队队员了解到该加工厂用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即无菌车间,对车间进行控温,让整个生产工艺标准化、安全化、无菌化。为保证臭鳜鱼的口感口味,加工厂采用真空包装、冷链运输。苗员外有限公司经过严格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将臭鳜鱼实现优质量产,并售卖到全国各地,这是水产行业二产、三产的发展典例。在徽州地区,臭鳜鱼被视为一道待客佳肴,通常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才会出现。它承载着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紧接着,成员们来到第二站——黄山区石涧源山泉水养殖示范基地。在基地技术人员的介绍下,成员们清晰地了解到光唇鱼的繁殖过程:首先需经过一番严格筛选,挑出健康且体重在三两到半斤的亲本鱼,而后在繁殖期由人工对光唇鱼进行人工挤卵,以便提高后期体外受精率,从而提高产量。进行体外受精后,每一万颗左右鱼卵被放置到孵化方池中进行孵化。经成员们好奇询问得知,其孵化水是从黄山水库中的清澈泉水引进,所谓“好水养好鱼”,山泉水水温常年在 25℃以下,水质良好,自然条件下光唇鱼喜栖息于石砾底质、水清流急之河溪中,人工养殖引山泉水使用正符合其对水质的高要求。未孵化成功的鱼卵会由工作人员精心清理移出,待鱼苗能够平游以后,便转移到鱼苗喂养池中改用饲料喂养,直至达到售卖体型后再分体型推向市场。基地中技术人员兢兢业业,严格管控鱼苗的繁殖过程,面对问题时及时寻找办法解决。即便面临难题,他们也具备专业的应对策略,力求将亏损减至最低,确保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图为基地负责人向团队成员演示人工挤卵操作。 作者 汪文奇 摄

试验站深耕农业科技,果树受灾露生产难题

中午十二时,团队准时到达第三站——皖南综合试验站。在试验站吴老师的悉心引领下,团队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安徽农业大学皖南综合试验站的成立背景及其对于深化校地合作、构建新型农业推广体系、提升区域农业科技水平、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作出的卓著贡献。自 2015 年 4 月成立以来,安徽农业大学皖南综合试验站与黄山区携手并肩,以“五个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共同精心构建了茶叶、畜禽水产、优质粮油、笋竹四大产业联盟团队。团队专注于通过专家服务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专家们不辞辛劳,积极走访各经营主体展开调研与提供技术指导,力保科学知识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站点内设有一个于 2016 至 2017 年圆满完成的黄山现代农业示范规划沙盘,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该区域的农业布局与发展宏伟蓝图,让团队成员对黄山的现代农业基地有更为明晰、透彻的认识。此外,作为学生教学实习的重要基地,试验站肩负着茶学、经济林、养殖、水产、水稻、植物保护等多个学科学生的实习重任,为农业教育与实践搭建了难能可贵的平台。

紧接着,团队移步来到距离试验站不远的黄山区良富家庭农场。该农场是安徽农业大学皖南试验站科技示范基地合作单位,多年来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南试验站技术的有力支撑和精心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农场集水稻、油菜、果蔬、水产品、畜产品等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进入农场后,成员们发现有大片散落在地上的发霉果实,经农场负责人魏良富解释得知,近期雨水频繁,果树染病,许多果子腐坏掉落,致使产率大幅降低。在自然灾害下,黄山区良富家庭农场面临严峻挑战。团队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冲击,真切感受到迫切需要去探寻更多的适应性管理和补救策略,以减轻未来可能出现的同类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农业产量和农户生计的稳定。

图为农场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讲解果实病因。 作者 程学钰 摄

稻田受损显挑战,水族造景促研学

7月12日上午八时,团队早早行动来到科技小院,齐心协力将有关水族造景的工具搬到车里,随后移至距离不远的五丰源合作社。抵达后,将需要用到的造景石清理干净,为后续的指导研学微观造景做好充分准备。

紧接着,在科技小院首席指导专家丁淑荃老师和合作社负责人的引领下,团队参观了合作社的稻虾、稻鱼、稻鳖等种养区。经负责人陈贞详细介绍得知,本次洪涝灾害致使焦村镇共计稻田损失约损面积约 200~300 亩。不单是稻田遭受损失,其综合养殖的部分鳖也因雨水过多不幸死亡。走进养殖一线了解焦村镇稻田和养殖面临双重损失的严峻情之后,团队成员愈发坚定了通过扎实学习提升知识储备、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助力科研和技术创新来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损害的决心。此次实地考察进一步强化了团队对于农业灾害预防、风险管理以及灾后恢复策略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矢志用所学为当地农户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助力恢复生产,重建温馨美好的家园。

结束了对种养区的参观后,团队成员充分运用其专业知识,热情地开始指导当地小朋友进行以“自然-共生”为主题的水族造景活动。精心选用水草泥、青龙石、鹅卵石等材料,以及水兰、高珍珠、迷你榕、辣椒榕、伊乐草等水生植物,有条不紊地着手构建骨架、种植水草,同时顺利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通过这一系列有条不紊的步骤,团队不仅成功创造出一个个洋溢着生态美学的完整水族景观,而且进一步充实了五丰源研学基地的实践活动内容,助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健康种养+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研学实践+产品加工+创建品牌”的农文旅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图为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水族造景制作。 作者 袁薇 摄

太平湖水质检测,共筑生态渔业未来

随后,团队抵达最后一站太平湖,进行水质检测。在太平湖渔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和团队指导老师丁淑荃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奔赴太平湖囤养区、观光渔场和大水面,准备采集三个点的水样,进行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定量与定性检测。在安全抵达湖中采样区后,指导老师丁淑荃亲自为团队成员演示水样采集的方法,现场的简单处理固定,将水样带回,做进一步的水质检测与对比。

此次水样采集让团队队员对水质检测的流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深刻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复杂性。水样采集与检测将成为揭示太平湖水质状况的重要依据,为后续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后续的检测工作,为守护太平湖等大水面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深入黄山市黄山区各地的“三下乡”实地考察与调研活动圆满结束。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对水产行业的理解得以加深,对职业方向有更多的理解,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价值得以突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也有所展现。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为我国水产事业贡献力量,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追求。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持续接力和不懈奋斗。未来,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工作,青年学子都应铭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使命,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持续推动乡村发展。运用知识、智慧和热情,助力农村产业实现质的飞跃,谋划农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为构建美丽宜居的乡村的环境贡献青春力量。让广大青年携手共进,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奏响青春的最强音,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烂光彩!


本文为作者原创且已声明版权,未取得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 + 投诉举报
6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