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重电学子三下乡心得体会: 惓惓思非遗之“西兰卡普”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为感受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的独特魅力,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青春知行团”暑期“三下乡”推普实践队,于2024年7月11日在酉阳桃花源景区“西兰卡普”工坊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我有幸成为本次实践活动的一员,感受左翠平老师制作非遗——“西兰卡普”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以及亲自上手实践的过程让我深受触动。

从前期活动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只知道了“西兰卡普”蕴含的小故事和“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以及土家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依靠“西兰卡普”表意传情,脑海中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通过网络查找的图片上,直到今天在参观“西兰卡普”工坊时,当“花铺盖”直击眼球,我在左翠平老师的作品展览柜前目不转睛,并进行了多角度拍摄留念。在工坊里面,有许多展出了许多左翠平老师出的优秀作品,为桃花源景区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色。

图为左翠平老师的优秀作品展览。 顾鑫焱 摄

图为左翠平老师的优秀作品展览。顾鑫焱 摄

进入工坊后,她放下手中的梭子,来为我们兴致勃勃的介绍起了“西兰卡普”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或一种产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在那之后,左翠平老师指导我们进行,“西兰卡普”的编织,虽然当我看她操作时,仿佛在创作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可当我进行上机操作时,就显得特别笨拙,每次尝试做精细的动作时,就像一个机械爪子一样僵硬。我每次快要放弃的时候,左翠平老师总会亲切的对我进行正确的指导,我在指正中不断学习,最后完成了我的第一次操作斜织机。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西兰卡普的编织。 余林盛 摄

在我们实际操作过后,展开了对左翠平老师的个人访谈,她告诉我们,“西兰卡普”工艺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块布料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份文化遗产的珍视与自豪。然而,我也从访谈中了解到了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和痛心。我开始反思,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并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的答案是一定要将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虽然左翠平老师一直致力于“西兰卡普”的传承与推广,但资金短缺、语言不通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她。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也意识到了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下乡推广普通话的决心。

此外,我还意识到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通过学习、实践、宣传等多种方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访谈,我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我将以此为契机,更加关注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投诉举报
99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