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陈志宏:以身为笔,写尽十年奋斗路

安徽师范大学 秦童童 戚睿
2024-07-18 16:35 阅读 7.2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陈志宏:以身为笔,写尽十年奋斗路

安徽师范大学 秦童童

2024年7月18日上午九点,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成员来到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这里,他们将要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位将一生奉献给党史研究事业的专家——陈志宏先生。

“几十年干一件事情!我认真地干!我任劳任怨地干!”

他叫陈志宏,泾县党史办原主任,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获“全国党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现已72岁高龄,迈入了古稀之年,但他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从1997年到2007年,他在党史办主任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十年,退休后,他更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中,这一走,便是27年的风雨兼程,无怨无悔。

走进陈老的办公室,阳光透过半开的窗帘,斑驳地照在那张略显陈旧的办公桌上,桌上摆放着今日报纸和几本摊开的书籍,旁边是一本精心装帧的由陈老亲手参与编纂的书籍——《永远的记忆》,封面上的新四军战士形象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准备跃然而出,讲述那段不朽的故事。

陈志宏书柜摆放的书籍 秦童童 摄

“看到你们年轻人热爱新四军历史,我真的很开心!”

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与赞许:“看到你们年轻人热爱新四军历史,我真的很开心!”

在陈老的引领下,项目组成员仿佛穿越回了1938年8月3日,新四军挺进泾县云岭的那段烽火岁月。陈老的声音如同一股清泉,潺潺流过历史的长河,讲述着新四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持,与日本侵略者和伪军进行殊死搏斗,发展壮大军队的壮丽篇章。陈老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他仿佛化身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将新四军战士们的英勇与牺牲、智慧与坚韧,一一展现在眼前。

项目组的成员们听得入神,他们或惊讶于新四军的英勇与智慧,或感动于战友间的深厚情谊。有的成员甚至拿出了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陈老的每一句话,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陈志宏为实践队员讲解新四军历史 秦童童 摄

“用计算机去讲述新四军历史,我很支持,也希望你们用辩证的态度去学习、去了解、去传承。”

面对项目组成员为新四军军部旧址开发网页的创举,陈老的心中涌动着无比的欣慰与自豪,他毫不吝啬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支持。陈老强调,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文化的根脉,它不应被网络的迷雾所遮蔽,更不应被随意的篡改和曲解。

他语重心长地寄语青年一代,希望他们能够以一颗辩证而审慎的心,去审视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每一缕网络气息。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关于历史文化的种种说法,他鼓励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去认识、去了解、去辨析,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可盲目轻信,更不可让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历史的走向。

他们暗暗下定决心,要以最严谨的态度、最精湛的技艺,将新四军军部旧址的辉煌历史与光辉精神,通过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生动、准确地展现给广大网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尊重历史,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历史的使命。

陈志宏对实践成员提出期望 秦童童 摄

墙上,两个时钟静静地伫立,一个准确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另一个则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提醒着人们时间的宝贵与紧迫。面对年轻人的疑惑,陈老微笑着解释道:“时间,从不为任何人停留。这快半小时的时钟,是我对自我的鞭策,提醒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价值。”

陈志宏办公室的时钟 秦童童 摄

“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勤勉不辍!”这便是陈志宏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即将离开之际,陈老亲自送项目组成员至门口,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欣慰的笑容。他紧紧握住每个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国家的根与魂。你们年轻人肩上的责任重大,希望你们能够用心去做好这件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四军的历史,传承新四军的精神。”

这一刻,项目组的成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知道,自己将肩负起传承历史的重任,用科技的力量让新四军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这个充满情感与温度的故事里。

+ 投诉举报
131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