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重电“心灵驿站,理论之光”知识普及团三下乡:征途不止,青春无悔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邹景祺
2024-07-18 12:33 阅读 5.3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背景下,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因为父母外出务工,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多了一份孤独与期待。今年夏天,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到了重庆市万州区天成街道诗仙社区,与那里的留守儿童共度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启程之前,我是在期待和激动中度过的。面对这样一场未知的冒险,少年的心中总是充满激情的,在一个新的地点,就会接触到新的人,看到新的风景,感受到新的人文风光,一切新生事物对于充满探索欲的我来说,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得知我们前去访问的,是一群小朋友,我的心中不禁又多出几分期待,所以在商讨活动细节时,我们都十分细致,无论是物资,还是应急方案,我们都争取做到完美。

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我的心也平静下来。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绿水间的宁静与质朴。山间氤氲的雾气,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和谐,我本就是来自乡村的孩子,来到了这里,反而给了我归属感。当我与社区的工作人员沟通过后,了解到这里的孩子们面临着怎样的困难。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赴他乡,留下他们与年迈的祖父母相依为命,或是独自生活,那份孤独与渴望关爱的眼神,让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了幼时的自己。他们与我一样,都有一个不完整的童年,所以我更能和他们产生共鸣。

在“三下乡”的日子里,我们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组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习辅导、手工制作、户外游戏、心理健康讲座等,丰富他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留守儿童内心的渴望与挣扎。他们渴望知识,却受限于资源的匮乏;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却只能在梦中相见。他们的坚强与乐观,让我感到心疼。

 

 图为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共同完成拼图。作者 罗心颖 摄

记得在我们举办的“心愿墙”活动中,孩子们介绍了自己的小小梦想。有的想成为医生,救治像爷爷奶奶一样生病的老人;有的想成为老师,回到家乡教更多的孩子读书;还有的想成为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奥秘……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


图为团队成员和小朋友同读绘本,书中精美的插画和精彩的故事吸引着小朋友的注意,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求知欲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作者 邹景祺 摄

其中有个男孩令我印象最深刻,他很内向,我们进行活动时,他总是一个人默不作声,坐在角落里,不愿与人交流。我观察到,在别的小朋友们嬉戏玩闹的时候,他也在观望着,我从他的眼神里,能看出来他的向往,他想融入到活动中,只是由于内心的自卑,看到他,就仿佛看到了从前那个敏感内向的自己,于是我主动找到他,与他交流起来。在我的慢慢引导下,他也打开了心防,向我介绍了自己。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共同完成作品后的亲密合影,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作者 邹景祺 摄

其实,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所有留守家庭的小小缩影,在中国,仍然有千千万万和留守家庭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在留守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面临情感缺失、敏感自卑、行为偏差、认知偏差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困境。他们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与关爱,以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环境。

+ 投诉举报
2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