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断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高大学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7月3日,我们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万象‘耕’新,快乐有‘稻’”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与农户们一同劳作,并了解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信这首古诗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意味着农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的大部分吃的粮食都是他们用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的。前不久,我种地的经历才让我知道这段艰辛的过程是要多少汗水才能换来的啊!
实践活动开始前,我们团队成员与周边农户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向农户们分享了如何护稻和查稻的相关知识,并且应合理运用化肥。通过交流,我们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民的辛勤付出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晨,我们走进稻田,看到农户们已经开始了忙碌的劳作,我们团队也迅速分成小组,投入到这场田间劳作中。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插秧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他向我们介绍并演示道:“插秧时要将秧苗垂直插入泥土,深度控制在2至3厘米之间,这样才能保证秧苗直立不倒伏,同时也有利于秧苗的生长。”
刚开始,我们团队成员按照老农所说的一步步认真操作,但很快我们团队成员就发现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总是因为力度不够或角度不对而插秧失败,每一次弯腰、起秧、插秧,都需要精准的控制力度。这让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农业劳动不仅考验着我们的体力,更考验着耐心和细心。
随着太阳逐渐升起,田间的温度也开始上升。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劳作中。从一开始的不熟练到现在一系列起秧、搬秧、插秧的动作一气呵成,虽然我们满身泥泞、满脸汗珠,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真正体会到了种地的辛苦。
在田间劳作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勤付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不易和重要性。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往后应该更加珍惜粮食、关注农业、关心农民,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沈言感叹道:“这次插秧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很多。我不仅学会了插秧的技巧和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农民的艰辛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这些感悟将伴随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