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大连外国语大学“青衿拾遗”中华文化传承团赴山东省莱州市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及“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大连外国语大学“青衿拾遗”实践团队于 2024 年7月深入山东省莱州市土山镇开展了为期10天的“莱州非遗草编文化三下乡”活动。本实践团队深入调研当地传统的草编工艺,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年轻人特殊的视角与传播载体,主动承担起发扬传统非遗技艺与文化、创新传承路径、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的时代重任,力图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两方面尽绵薄之力,进一步以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青衿拾遗”团队以志愿者为主力军,以非遗传承人原广宗先生为团队专业指导,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为团队旗帜

一草一柳话传承,一编一织守匠心

一把麦草,几根秸秆,上扯下拉,瞬间就变换成了草帽、草篮、草扇等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就是——莱州草编。作为一项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其工艺品远销至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其在国际市场上极高的认可度和竞争力。2008年,莱州草编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传承和保护的一种官方承诺。

图为莱州市文化馆内部展品

聆听乡土:非遗草编文化在莱州土山镇的生活印记

实践团成员于2024年7月18日抵达活动首站--莱州市土山镇,小镇位于胶东半岛,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团队成员们带着对非遗草编文化的热爱与敬意,深入乡间进行探访,希望通过与当地居民面对面的交流,更深刻地理解非遗草编文化在当地生活中的地位。为了确保能够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实践团决定采用随机访问的方式。他们穿梭在田间小道上,寻找路人探访,倾听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与非遗草编文化的渊源。在采访中,从老一辈的手艺人到年轻一代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述,而团队成员们也深切体会到编织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连接之紧密。熠熠生辉的非遗编织文化点缀了人们的闲暇时光,使平淡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随机采访路人

深度探索:从文化馆到作坊的非遗草编之旅

 7月20日至23日,实践团成员们在莱州市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考察活动,以更好地了解莱州草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实践团首先参观了莱州市文化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的草编工艺品和相关资料,在探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了讲解员关于莱州草编历史、技艺特点等方面的介绍,欣赏了各式各样的草编工艺品,从简朴的草鞋到实用的篮筐,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此次的参观展览,成员们对莱州草编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真切地领略到了莱州草编的无限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莱州市文化馆图为莱州市文化馆内部展品

随后,实践团走访了山东莱州当地多家草编企业和作坊,在这里,成员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草编制作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最终产品的完成,每一步都透露出匠人们的心血和匠心独运。成员们特别注意到了草编材料的处理方法,比如如何将天然的草本植物处理成柔软且富有韧性的编织材料,以及在编织过程中使用的特殊工具和技术。

在访问期间,实践团有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原广宗先生及莱州金烨工艺品厂的工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原先生不仅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莱州草编的传统工艺流程,还亲自示范了草编的基本技巧。在他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亲手体验了草编从选材、编织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感受到了老一辈对于草编技艺的眷恋、了解到了莱州草编对于当地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与莱州金烨工艺品厂的工人面对面交流图为工人工作照

互动传播:莱州草编夜市行

活动后期,实践团队成员深入莱州非遗夜市,以根植于基层的“接地气”的方式,宣传了莱州草编工艺。展销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与参观者交流互动,例如现场演示草编的基本步骤,邀请参观者亲手体验简单的编织过程,生动展示出草编艺术的精细之美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独具匠心,从而更直观地感受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不少参观者表示,他们之前对草编并不了解,但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被这些手工艺品的精致所吸引,也被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所打动。这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莱州草编文化的传播,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之处。

图为团队成员向群众推销非遗展品

经过几天的调查实践,成员们从最开始的懵懂生疏到对编织非遗文化有了更加具象深刻的了解。团队运营的小红书、抖音以及公众号平台获得了年轻人的广泛关注,三方平台总计获得2000+浏览,1000+点赞和关注。让草编文化被更多的人看见,被更多的年轻的力量传承,是“青衿拾遗”团队的成立初衷。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是文化多样性的维护者。每一位心怀希冀的年轻人,都应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大国添砖加瓦,与时俱进地探求非遗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出路。这便是中国人与其历久弥新的非遗文化特有的、亘古永恒的浪漫回响。

+ 投诉举报
495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