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青岛大学佳“偶”匠心传承实践团赴福建漳州 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青岛大学 王鸿铭 李宇姗
2024-08-25 03:15 阅读 3.1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相约天地之中,传承华夏文明。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4年8月12日,青岛大学佳“偶”匠心传承实践团在学校的号召下,前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进行实践。

队伍此行围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通过开展采访传承人员,协助剧团演出,观看表演,了解当地对该文化遗产的喜爱程度与观看意愿等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知识才干,通过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积极助力当地非物质物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探展馆·穿越千年,对话历史

8月12日,调研团抵达漳州木偶艺术博物馆,深入学习布袋木偶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历程。在博物馆中,陈列着诸多木偶头、服饰、帽盔等多种组件,跟随展览馆人员的脚步,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布袋木偶戏“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的历史过程,并且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在参观的过程中,队员们与外地游客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对布袋木偶的认识以及喜爱程度,并尝试用自己知识宣传布袋木偶,为非遗宣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临近结束,队员们向解说员提问,解说员热情耐心的回答了队员们心中的疑问。

图为实践团到达漳州古城,参观木偶博物馆 程梁琲供图


二、访匠人·匠心独运,薪火相传

8月13日,实践团队员们前往漳州古塘布袋木偶剧团团长的住处,深入了解剧团的相关事宜。由蔡海土团长的接待,配合进行实践活动的采访环节。在团长的家中,他详细的向队员们介绍剧团的发展和团内人员的更新换代。从上个世纪开始,团长的家族开始进入布袋木偶戏的行业,至团长的孙子已经是第四代传人;由于各种问题,团队成员也在不断变动,因此团长需要不断招揽新的成员来组建团队。随后队员们还从团长口中了解到制作一个完整的木偶需要经过构思、缝制、填塞棉芯、头部加工、组装等工序,可见制作一个完整的木偶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和时间。

图为采访古塘木偶剧团团长 程梁琲供图

三、赏经典·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

木偶见证历史,承载历史,传播文化。8月14日队员们跟随剧团前往表演场所进行协助架台和观看演出,切身感受布袋木偶的气息与表演过程中视觉与听觉上带来的强烈冲击。中场时,队员们对当地观看的人们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当地人群对布袋木偶的喜爱程度和了解程度。队员们还向剧团成员学习木偶戏的表演方法,队员们上手后才知道操纵木偶之不易,其技艺之精妙,非灵巧之手难以驾驭。

图为后台团长戏剧表演 王鸿铭供图

队员们不断搜集布袋木偶的相关素材,结合演出过程中拍摄的影像,利用自身资源和知识剪辑出一个关于布袋木偶的小短片,征得剧团同意后,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帮助剧团传播优质木偶戏,把木偶戏打造成精品,吸引更多人群来了解,观看相关戏曲,让木偶戏走出当地,走进更广大群众的视野。实践团成员们积极讨论,不断提出新的方法,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形式和面貌走入群众的视野,让群众感受匠人精神,从而推动其发展,承担新时代新青年的社会责任。

  图为团队合影留念 李宇姗供图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高度重视,无疑是我国优秀文化底蕴流传的坚实后盾。然而,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力量尚显薄弱,目前多由中老年人担任主角,青年接棒者寥寥,文化断层之忧不容小觑。政府扶持虽不可或缺,但新生代的热情参与与智慧注入才是非遗传承的源头活水。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布袋木偶戏方能焕发新生,走入更广阔的舞台。

少有担当多壮志,青春聚力正当时。本次“三下乡”活动完美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不仅是实践团成员对布袋木偶戏的深度探访,更引发了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现状的深刻反思。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深感责任重大,更应积极思考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岁月沉淀的非遗项目重新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让它们在创新的浪潮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以此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永续,照亮青年一代的未来之路。 图为实践结束漳州市古塘木偶剧团写给实践团的表扬信 李宇姗供图

+ 投诉举报
871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