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家居院和外语院的六名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实践团队,目标是对非遗传统——苎麻编织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在南京江宁佘村的潘氏老宅里,有一间朴素而温馨的工作室,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苎麻编织的传承人刘梅,她的坚持与困境成为了学生们行动的起点。
刘梅作为苎麻编织代表性传承人,面临着单一宣传渠道、营销难题以及健康问题等多重挑战。南林学子们通过与她数次深入交流后,逐步展开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文化”计划,涵盖了英语翻译、产品研发、视觉设计等多个方面。
秉非遗之志,“苎”发展之力社会实践团与刘梅老师合影。 张艳冰/摄
“我们在简单的出征仪式后,立刻前往刘梅的工作室,准备帮助她解决面临的问题。”董婉婷是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会主席。相比于其他同学,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一些。董婉婷不仅全方位负责团队的组织与协调,还在南京鼓楼区热河路社区内负责并协助了多场非遗宣传活动,为苎麻编织的未来注入新活力。她强调:“通过教育,让更多年轻人理解并热爱非遗文化,让非遗用起来、活起来,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黄文冰,是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会主席。在此次活动中作为英语翻译专员,负责将刘梅的故事与作品介绍翻译成英文,并通过社交媒体向国内外推广。她希望借此机会增加更多人对苎麻编织的认识。
实践团成员与刘梅老师讨论苎麻编织非遗的传承困境。黄文冰/摄
“将传统与创新结合,使得苎麻编织不仅保留历史价值,还能迎合现代市场需求。”张艳冰在学校时就专注于科学研究与产品研发。此次活动中,更是创新性的通过化学处理将棕黄色的苎麻制作成了具有一定透光性的透明苎麻材料。她始终坚信如果能将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中,一定可以吸引更年轻的消费者。
实践团成员制备的透明苎麻原材料。黄文冰/摄
钟林君和张艳冰一拍即合:“在刘梅老师的所有产品里,我最喜欢旗袍款的花瓶。在这个产品里,我看到了真正的美学与设计。”作为团队视觉设计的负责人,他通过建模渲染和海报制作提升品牌形象。“好的视觉效果能够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一独特的文化,希望我的努力能为作品增添一份吸引力。”
实践团成员在热河路社区协助非遗进社区活动。黄文冰/摄
竺佳怡是实践团宣传组的组长,主要负责宣传融媒体,录制宣传视频、撰写新闻稿件,并通过多平台传播非遗文化。她表示:“刘梅老师最大的痛点是宣传渠道单一。她的宣传出口只有自己运营的一个社交媒体账号,我们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内容,在多样化的平台上进行发布与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一传统艺术,增强公众参与感。”
平日里,朱雯蝶并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但一提到数据与分析,她的眼神里总冒着光。在本次实践团中她承担了调研问卷与数据分析的工作,通过市场调查收集消费者反馈,帮助团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数据支持我们的决策,让我们的发展策略更加科学合理,没有数据分析的实践是不完整的”朱雯蝶抿着嘴笑着说道。
实践团成员对游客进行调研与采访。张艳冰/摄
在为期12天的活动中,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友谊、经验与成就感,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他们的足迹遍布南京的田野乡村,而青春的热情正是推动非遗传承的重要动力。
经过这次夏季实践,青年们用行动坚定了梦想的信念,用激情描绘了绚丽的时光。他们的努力,不仅让苎麻编织焕发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文化的无限可能。
此次活动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继承与创新可以有效结合,非遗文化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和努力。南林学子的行动不仅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这份努力和执着,会让苎麻在肥沃的土地上开出最鲜艳的花朵。
实践团成员在江宁佘村进行田野调查。张艳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