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一纸红剪,双韵共舞——非遗与红色文化的交响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沈心怡
2024-08-27 17:10 阅读 8.1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剪影传情,纸韵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上旬开展了一场主题为“非遗映红韵,革命润童心”的暑期社会实践。在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引荐下,实践团来到了“抗日英雄村“、“抗日革命村”——“红色庄余霞”陈列馆。

伴随着夏日的热浪,我跟随团队来到红色庄余霞陈列馆进行实习讲解。当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历史厚重的陈列馆,看到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一段段详细的文字介绍,无一不在诉说着庄余霞村的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正是这个仅有97户人家、350余人的小小村庄,涌现出了58位革命先辈,29位共产党员!

图为实践团开展宣讲。于淼 供图

在模拟宣讲后,我们得知一支来自诸暨市公安局的参观团即将抵达庄余霞,经过我们的慎重考虑,决定将此次讲解作为我们的第一次讲解。作为实习讲解员,我深知责任重大,因为我知道,我即将成为这些故事与来访者的桥梁,让来访者更充分的了解这段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庄余霞村的历史。在杨馆长与讲解员的指导下,我需要在这短短几日内充分了解这段历史,并掌握讲解方式,力求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但当我站在“红色庄余霞“这五个大字旁,依稀听见从前厅传来的讲解声,我的心跳,如同被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攥住,脑海中,讲解的每个字句如同电影胶片般快速闪过,既熟悉又陌生,生怕在讲解时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点,或者说错一个词、一句话,让所有的准备和努力付诸东流。很快,来访者来到了我的讲解部分,在讲解过程中,我逐渐平静下来,虽然出现了一些磕绊,但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讲解了300余人次,从开始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自信放松,杨馆长玩笑道:“这群‘小鸡’孵出来了!”

图为实践团部分剪纸作品。李楠楠 供图

为了创新讲解形式,让参观者获得更加有趣生动、与众不同的体验,在讲解庄余霞历史的同时,我的双手也未曾停歇,穿梭于一张张红纸上,让“红色文化“与“非遗剪纸”相融合,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遗剪纸,感受非遗剪纸的魅力。我们有幸向诸暨市非遗剪纸传承人宣利清老师学习,开始了这一新奇的活动。在剪纸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集中精神,防止纸张破损,否则前功尽弃。每当我中途出现烦躁、放弃等负面情绪,但只要一想到我们的作品将被众人参观,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又充满了动力。最后,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完成了近30幅剪纸作品,其中一幅A3大小的剪纸作品由我们六人合作完成。每当参观团来到我们的剪纸作品前,无一不感到惊喜。其中,杨光同志的儿子杨明看到肖像剪纸后,夸赞道:“太用心了!用艺术手法再现革命前辈形象、弘扬革命精神,值得鼓励倡导!”

在深入了解红色庄余霞的故事和非遗剪纸后,我们来到了诸暨和济社区的儿童暑期夏令营,通过“红色文化+非遗剪纸”,让孩子们在感受剪纸乐趣的同时,了解到红色庄余霞的故事。在课堂上的一段影片结束后,我们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观察到视频中的新四军有什么特点?”我原本以为会冷场,结果竟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新四军身上有五角星,有的说新四军的衣服是蓝色的,还有的说新四军主要在南方。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和发扬,经过这一次的体验,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让红色文化在青少年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社区儿童的剪纸作品。于淼 供图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短暂的社会实践拉下帷幕。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庄余霞的红色文化,体验了讲解员的不易,学习了非遗剪纸,同时,我意识到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我们将继续在传播红色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血脉赓续好,让红色文化的灯塔绽放时代光芒。

(作者 沈心怡)

+ 投诉举报
211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