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桃李,只为春色满园时。为响应国家青年下乡号召,积极投身于“三下乡”活动,在盛夏的骄阳下,来自华东理工大学青苗支教团的十余名成员,带着满腔的激情与热血,踏上了前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樊村镇的支教之旅。一路上,我们看着陌生的风景,一颗颗紧张而又充满好奇的心不禁上下翻涌。这不仅是一场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心灵与梦想的深度交融,注定成为我们青春岁月中最璀璨夺目的篇章。
写在开始——支教前的故事
故事的发生始于2024年3月26日,一群来自乡村、心怀乡村的大学生,聚在一起,计划参加“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从广袤的中华大地聚集在大都市的校园之中,当了解到“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做些什么:他们来自乡村,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乡村,而看到下乡支教新闻的这一刻,他们明白走出去,是为了有一天更好的走回来,不只为自己,也为了同样在乡村的孩子。
这群大学生就是我们,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青苗支教团成员。
四月初,青苗支教团成立,来自机动、信息、材料、艺设等四个学院共12名成员全部到齐,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大家初步设定计划、目标和期望;
四月下旬,我们确定好开设科目,包括趣味数学、创意科技、生态环保等七大课程,确定负责老师及其分工;
五月中旬,我们设置团内小组,分为授课班主任、视频剪辑拍摄、情况调研等三大小组,明确各位成员的具体工作;
五月底,我们带着自己的策划案和课程教案,把目光放向了传统而古老的山西省,开始寻找合适的学校:伴随着我们与各大志愿者协会的数次联系,终于联系到一所小学:位于陕西省河津市樊村镇的樊村学校——一所所有学生加起来仅有数百人的乡村小学。
六月初,我们在校园展开路演宣传,向大学生们介绍我们的实践思想并开展“书信遥寄”活动,收集大学生们给樊村孩子们写的明信片,帮助他们给孩子们送上心中的那份祝福。
学校落定后,我们的准备节凑不断加快:
六月中旬,我们再一次召开团体会议,统一审核针对不同年级的各科教案、授课PPT,对各授课老师进行试讲考察;六月底,在和学校经过多次沟通后我们确定了每天的授课时间表,同时增加照看孩子午睡、吃饭的情况,再一次进行团体会议,对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并准备两套方案,充分考虑每一处细节排;七月初,团队各成员准备自己的个人物资及授课材料,最后检查课件的完备性和充分性……
在将近四个月的准备后,七月二十号,我们陆陆续续开始出发,目标:樊村学校!
图为团队成员支教前进行校园路演
初到樊村——身负众望,心怀敬意
初抵樊村,映入眼帘的是与都市截然不同的景象:古朴的教学楼,质朴的操场,以及虽显杂乱却充满生机的教室。这份简朴,非但没有削弱我们的热情,反而激发了我们更加坚定的决心。
“欢迎你们!孩子们可盼着你们来呢!”校长和老师们热情和我们打招呼,殷切地表达了对我们到来的欢迎和对支教的期望。看着校长和老师们的眼神,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期盼和尊重,而这份感情源自我们肩负的责任:这份真挚的感情让我们感到既温暖又有些紧张,队员们都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将知识与爱带给这些孩子们的责任,对这份充满荣耀和敬仰的支教工作更是升起了崇高的敬意。
当天晚上,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明天的课程安排,紧张与兴奋交织。我们设想了无数个课堂场景,不放过每一处可能的细节,生怕辜负了孩子们的期待。夜深了,远处传来的蛙鸣声和着微风吹过,带来一丝丝的宁静与安慰。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四周的薄雾还未散去,校园里就已经传来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欢声笑语。约定好的开营时间很快来到,热情的孩子们也无一缺席,随之而来的,还有本地电视台的记者,他们也想要记录下这一特别的时刻。那天校园里格外的热闹,孩子们热情地向老师们做着自我介绍,然后我们一起做着饶有趣味的游戏,迅速地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
在轻松的氛围中,我们很快适应了这一群孩子们的活泼和调皮,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拍照的时间,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依次排好——“大家看镜头哦!”所有人都摆好了姿势,但也有几个调皮的小家伙在偷偷地做着鬼脸……
图为青苗支教团全体成员与樊村学校的孩子、老师、校长的合影
趣味课堂——支教启航,点亮希望
和孩子们的第一天结束后,团队成员再一次聚在一起,开始商讨我们精心准备的趣味课堂,十多天的支教之旅也就此正式拉开帷幕。我们秉持着“多元化”的理念,力求弘扬传统美学,从“趣味数学”的逻辑之美,到“体育实践”的活力四射;从“智能小车”的科技探索,到“趣味科普”的奇妙世界,再到“彩墨脸谱”的艺术熏陶,每一堂课都力求多元化、创新化,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
印象最深的,是最开始的一节“彩墨脸谱”艺术课,孩子们表现格外的活跃:“老师,我们是要画脸谱吗?”课堂上,老师们耐心地讲解着脸谱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当得知要进行脸谱设计大赛时,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小小的教室瞬间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按照要求分好了小组,便迫不及待地蘸起颜料挥起了画笔。“孩子们是世界上最棒的艺术家”,这话一点也不假,很快一件件的小“艺术品”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红的,黑的,蓝的,绿的,在孩子们手中都化作了创造的魔法。
一个身穿蓝色连衣裙的女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还记得开课的第一天,她低头站在教室外面不敢进去,我们将她领到座位上,她也仍是坐立不安,一副拘谨的样子……而现在,她正面带笑容地给脸谱上色。我们走过去夸她:“你画的真棒!”她不禁笑了:“我最喜欢美术了,我在班上还是美术课代表嘞!” 满载着自豪的笑容洋溢在她的脸上,那样子,就好像是一朵蓝色的牵牛花在迎着朝阳绽放。
看到这个曾经羞涩的女孩,如今已自信满满,用画笔绘出了属于自己的色彩,绽放出如蓝色牵牛花般绚烂的笑容,我们感到无比欣慰。这一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孩子们潜能与创造力的无限肯定。“彩墨脸谱”的艺术课堂不仅让这群孩子了解传统文化,还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美与艺术的种子
图为孩子们脸谱设计制作。沈炯妤供图
家庭访谈——温情满溢,共育梦想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关注那些因为家庭或个人性格等在学习、生活中有需要的孩子们,在课堂之外,我们悄悄地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并且和负责的校长进行了多次交流,认真筛选了部分特别活泼,又或者特别安静的,亦或者是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孩子们,为他们精心准备了一次家庭访谈。
家访这天一大早,天空便阴沉着,在昨晚刚下过了大雨,漫无边际的云却看起来似乎余兴未尽。但我们也不愿耽搁,拿来雨伞,依旧按着事先和家长们商量好的时间出发了。家访进行的很顺利,效果甚至是远超预期。我们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家庭,每个家庭都令我们印象深刻,但最让人难忘的,是在一个名叫“小玥”(化名)的孩子的家里。
我们一早便通过电话联系,循着导航来到了家里。这是一个五口之家,小玥还有一个上着高中的姐姐,爷爷和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出来接待我们的是爸爸,他喊来了早已出来迎接我们的小玥,一进屋便热情地招待我们坐下。起初我们还有些拘谨,但小玥爸爸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包袱全无,就好像许久未见的朋友一样,据他自称,他甚至还是附近的孩子王呢。举手投足之间,尽显诙谐幽默的风趣,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他的孩子,他都给出了十分的热情。我们从未有过如此舒服的谈话,爸爸也很健谈,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家庭,他的过去,以及他对人生,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他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写着阅不尽的故事。
“您是怎么教育您的孩子的呢?”我们这样问到。
“我啊……就跟他们平等的相处嘛,就像我家小玥,她都不怕我的,我跟她妈妈不一样,她妈妈主外,我主内……我平时都会跟她约定好,今天要完成什么什么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就去干什么什么……有时候她不想背那个作文,我就跟她说,说到就要做到,我们约定好了就要做好嘛,说着说着她也就背完了,然后我就带她出去玩……孩子们有什么需求,我都会尽全力满足,砸锅卖铁都行,百分百的支持……”
“……我是很支持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的,不过我们不会要求,都是她们自己想学,我们就给他们报班。像画画啊,书法啊,拳击啦……”
正因为小玥在学校里表现出奇的优秀,有一股子独特的气质,让我们每个人无不惊叹于她的聪颖,也不禁让我们无比好奇:这样的孩子,背后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也许我们想知道的关于孩子教育的经验,就隐藏在这里面。经过家访,在小玥家中,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和谐。父亲的幽默风趣、母亲的默默支持、姐妹间的相互鼓励,构成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小玥的优秀与独特气质,正是这个家庭教育的最好见证。
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我们更加坚定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作为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深刻的认识到了更好的、更全面的教育,不仅仅只在学校进行,也不仅仅是试卷上的成绩,育人应该是全方面的教育与呵护。如何构建家校之间的沟通桥梁,是每一位教育者应该去思考的内容,而小玥的爸爸妈妈,无疑给我们的这次家访之旅交上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图为老师与家长沟通。沈炯妤供图
支教尾声——旅途将尽,见证成长
支教的日子还在继续,孩子们和我们的感情越发深厚,彼此的关系越发紧密,我们逐渐成为了彼此的朋友。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正如这段难忘的日子总要迎来尽头。结束的日子还是到来了。和往常一样,团队成员提前一天晚上进行开会讨论,筹划完善了计划的闭营仪式,老师们会评选出在不同方面表现优异的孩子,为他们颁发了相应的奖品。闭营仪式上,泪水与欢笑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也让团队成员再一次深深记住了这次的支教之旅。
随后,我们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有来自无数志愿者的祝福语,每一张明信片上都承载着我们对他们的美好祝愿与殷切期望。其中一张写着:“……大学很美好,期待你们的到来!”而那个平时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却也一笔一划地写下一排稚嫩的字迹——“我会来到的。”孩子们的回信虽稚嫩却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那一刻,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时光在响亮的“一,二,三……”中被相机定格于此,成为了每个人永恒的回忆。但人生不止这一刻,时间还早,路还很长,每个人都在无数这样的时刻中给予或收获,在这样的时刻中奋力成长。
图为闭营仪式合照
结语——青春不息,梦想不止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青苗支教团的成员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坚持在奉献中成就,在磨砺中成长;用青春点燃梦想,用行动诠释担当。
实践结束后,支教团团长李文博同学表示:在“三下乡,返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为乡村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更在奉献中收获了成长与蜕变:现在,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也收获了支教的成就和孩子们的喜欢,更加深刻的锻炼了自己的教育、沟通、协调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以青春之名,燃梦乡村”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实现乡村振兴、共筑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青年应有为,育苗共成长!在“三下乡,返家乡”的实践旅程中,青苗支教团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