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积极投身“爱国主义主题”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满怀热忱地前往革命圣地遵义,探寻红军长征的历史足迹。
探访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感受烽火岁月的力量
抵达遵义的首日,实践队全体队员便怀着崇敬之情参观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长征时期,总政治部曾坐落于遵义杨柳街天主堂,现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教堂由经堂和学堂两部分构成。经堂和学堂的部分区域向公众开放,为人们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期间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窗口。经堂位于北端,是一座具有“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庄重而肃穆。学堂则在南端,是一组庭院式的平房建筑,采用木结构,古朴而典雅。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遵义后,红军总政治部的负责同志在经堂内主持召开了遵义各界群众代表大会,共同商讨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革命组织的筹备工作,并领导红军之友社、赤色工会、工人游击队等革命群众团体在此积极开展活动。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又在经堂内召开红军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大会上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士气。此次会议不仅成功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更是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转机。
这里生动地展现了红军在长征时期的光辉历程,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图为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外。
重温红军长征历史,传递红军的宝贵精神
实践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旧址。那斑驳的墙壁仿佛在低声诉说,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一一呈现。据悉,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旧址的学堂部门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了全面维修。同年11月,邓小平亲自题写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八个大字,为这片历史遗迹增添了更加庄重的色彩。
通过参观旧址中的丰富展品,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军指战员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坚定信念。这些精神背后所承载的时代意义愈发鲜明而深刻。走进旧址,古朴的建筑风格和陈列的珍贵历史文物,仿佛架起了一座时空桥梁,引领人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红军总政治部制定战略方针、指导革命斗争的关键场所。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仔细观察着每一件文物,认真阅读文物下方的详细解说文字,深入分析文物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旧址内还特别设有互动体验区,巧妙地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让文物和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极大地提升了参观的感受和效果。再往里走,便能看到遵义天主堂,它位于相对隐蔽的位置。教堂的外观富丽堂皇,走进内部,蓝绿色的天花板搭配璀璨的水晶灯,独特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无不让实践队员们为之惊叹。这座教堂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观价值和历史意义。
照片留影红色经历,言语诉说崇敬之意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们在门口合影留念。他们表面看似平静,但内心却因历史事件的强烈震撼而久久无法平静。在即将离开旧址之时,队员们邂逅了一群前来参观学习的小学生队伍。他们热情地和实践队员们打招呼,在老师的组织下,两支队伍进行了短暂而亲切的交流。有的同学表示,这次社会实践是一次极其难得且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遵义这片红色之地确实值得亲身探访。
这次参观让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他们深刻感受到,如今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激励着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将红军的精神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队队员们走出教材,立足实际,对红军的伟大征程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这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更加坚定了铭记历史、报效国家的信念。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一定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持续不懈地奋斗和努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也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立志要把红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旧址门口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