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摄氏度高温,无绿荫遮挡。几个志趣相投的愣头青就这样不管不顾在重庆盛夏出门了。
一阵热风刮过,我抬头看向本次目的地:安居古城。
从游客中心出来的一瞬间,空调冷气从裸露皮肤上抽离,鸡皮疙瘩瞬间冒出。紧随其后的是空气中无处不在的湿气,将人拢了个严严实实,实在是闷热难耐。而大道旁寥寥几棵树上不知停多少知了,竟一瞬间发出鸣叫。人离得远远的也仿佛和它们的发声腹腔共鸣,胸口被震得痒痒的。
按理说这么大的太阳,很难玩得开心即使有什么想法也会在耀武扬威的烈日下心生退意。但我们几个愣头青显然不这样,一路说说笑笑,除了时不时来一两句“这太阳这么这么晒”的正确废话,安静的古城竟真的被洒下欢声笑语——是了,这是一座几乎“德不配位”的古城。人口密度甚至比不上晚高峰的斑马线。一路往前走,听到的除了各种白噪音,只有我们之间的交谈。
它没有繁华的商业街,里面反而是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让人无端想起戴望舒的雨巷。好像只等一场细雨落下,就会有一位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撑伞而立,向过路人诉说。
图为安居古镇大道景点/风光 四川外国语大学 蔡孟珅摄
不知道伫立了多久的古建筑无声看着鲜活的新面孔在路边走走停停,又时不时拍照。想必也会觉得欣喜吧。
严格来说夏天并不适合来这里,可每个时间节点遇见的人事物都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无论是突然热闹起来的蝉鸣、时不时拂面而来的温柔风,还是缓缓流淌的山泉水、水池里游动的鲜艳锦鲤,亦或是拾级而上见到的变化景色——都让我欣喜。
图为安居古镇街角景点/风光 四川外国语大学 蔡孟珅摄
我和安居已经算不上是初见了。其实早在七八年前,当我还是个初中生的的时候就跟随长辈来过这里了。四川到重庆,开车大概要三小时。彼时我们正处于从重庆回四川的路上,只是一路走一路玩,并不急迫。只是当时临近中午,我们便拐了弯来这想要吃上一口。
初次来的时候便想,这座号称是中国第四大古城的安居古城名字倒是讲究。只是看一眼名字就觉得一定是个生活的好去处。想着要是重庆不那么热,兴许会想要来常住上一两个礼拜。
可惜七八年过去,重庆还是那个火炉,安居古城还是那个静谧的“遗忘之地”。小时候来安居古城只逛了一下,就赶紧出古城吃饭赶路。儿时记忆太过美好,现在我都还记得那顿吃的是火锅鱿鱼鸡。新鲜的鱿鱼片沾上鲜香麻辣的蘸料,一口下去简直不要太爽口。怎么描述那一份遗憾呢?在我看来安居是属于当地人的桃源,人们在这里不是为了什么碎银几两,而是认认真真生活。这里大多数老人小孩,岗位的缺少让年轻人到外面去追逐理想。久而久之来的人也少,不管是游客还是古镇古人。只可惜作为旅行者,我只是短暂进入这桃源,在两小时的闲逛里堪堪与安居见了面。等再次来到,连记了好多年的美食也早早关门,难寻踪迹。
图为安居古镇科甲坊牌匾处/风光 四川外国语大学 蔡孟珅摄
都说有得必有失,这一行也并非全是遗憾。褪去繁华商业街的吵闹,没有千篇一律的小吃街或者全国统一的蜜糖特产,古城的恬静宽厚的真面目终于露了出来。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贸易中心,在国际化的重庆,我们和世界对话。而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我们来到铜梁安居古城,我们和自己对话。
出发前我其实对这次旅程并没报太大期待,整个小队伍是在全校征集的,六个人里两位同学都只是一面之缘。和不认识的人一起旅游有什么意思吧?和不认识的人一起旅游也太有意思了!
年轻的灵魂们相碰撞,相似的学习经历,多得不得了的共同话题,在短短几天的旅程里我们从一开始的青涩陌生,到最后在餐桌前嘻嘻哈哈。几个新传的学生时不时指导其他人拍照角度和剪辑思路,论图像,新传可是专业的。几位外语的朋友也不断提供着思路,要论其跨文化交流,显然她们要更懂些。旅途的过程中,我们总归是在路上。就是最开始以为萍水相逢,到最后也说不准会不会变成知心朋友。未来,就是这么难以捉摸又令人着迷。
一小孩从楼里窜出,蹦蹦跳跳不一会就没了踪影,等我们走到古镇边缘才发现他正小商店前仔细吃着冰淇淋,路边的嬢嬢们也乐呵呵地在路边摇扇歇凉。我们几人慢悠悠走到远处公交站台,在等车时候最后凝望这有着生命的古镇。仿佛要永远记下。
我见安居多欢喜,料安居见我应如是。下一次和安居见面是什么时候呢,它会变得更好吗?不确定的未来依旧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