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情暖童心, 用“外语桥”送教服务为乡村特殊留守儿童搭建自信自立的桥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秦琴晨
2024-08-02 18:16 阅读 1.9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作者 秦琴晨)为引导学生践行社会责任,在实践实操中精进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2024年7月中下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情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共计二十余人深入陕西省蒲城县特殊教育学校、乡村特殊儿童留守家庭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外语桥”支教送教志愿服务。

图为志愿团成员合影

此次志愿服务以“送知识、送温暖、送陪伴”为主线,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设计了“特殊留守儿童家庭送教服务”和“特殊留守儿童外语桥校园公益课堂”两部分内容。全体志愿团队成员分批次进行培训和送教服务。

图为志愿团成员了解学校办学情况

活动首日上午,首批志愿服务团队的师生抵达蒲城特殊教育学校,受到学校的热情欢迎。蒲城教育学校校长王晓峰和带队老师赵璐、花宇就后续具体志愿帮扶活动细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商讨。该校副校长赵丽琴向师生们介绍了蒲城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概况,并通过案例详细介绍了儿童们的情况,以及学校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等内容,并谈到融合教育实践所面临的困境。随后,志愿者师生团队参观了学校环境和功能部室,详细了解了烹饪室、家政室、康复训练室和感统室的运行情况。志愿者师生们为孩子们做出的手工作品啧啧惊叹,发现特殊孩子同样拥有蓬勃的创造力,只因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或身体残疾等问题难以被社会所接纳。

 图为志愿团成员参观学校

次日上午,首批志愿服务团队师生通过蒲城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联系协调,兵分两路前往6户特殊留守儿童家里进行暑期送教上门帮扶。送教前,当地老师为志愿团的成员们详细介绍了送教学生的个人特点。针对特殊儿童在知识接受能力、情感表达特点、行为模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送教团队通过多次的研讨交流和案例讨论,确定了全面且精细的个性化送教方案。第四日上午,第二批次的志愿服务团队抵达蒲城,仍然选择兵分两路的方式进入6户特殊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第二轮送教上门帮扶。

图为志愿团成员进行志愿服务

  送教过程中,同学们走进特殊儿童家中,与特殊儿童家庭的老人聊天,帮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陪因病长期待在家里的脑瘫孩子做游戏,和孤独的残疾儿童聊天,听孩子们含糊不清但倾尽热情的背诗。面对性格开朗善于模仿学习的特殊儿童,志愿团成员会选择为他们唱英文儿歌,逐字逐句的教孩子背诵,并做一点字母游戏。面对患有自闭症孤独症的特殊儿童,送教团队主动耐心地加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通过陪伴和交流鼓励他们逐步敞开心扉。面对因身体残疾无法正常行走的孩子,团队成员们就耐心陪着孩子一遍遍进行康复训练,让枯燥沉闷的训练在声声鼓励和陪伴下也变得有趣。面对认知发育障碍的特殊儿童,志愿团成员就耐心的反复教孩子进行识别与记忆,一遍遍重复,帮助他们逐渐掌握生活技能。

“我从不期盼我的孙女明天早上醒来变成正常孩子,我只想陪她锻炼,让她好一点,再好一点。”这是令送教团队成员马欣草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然而,现实却正如特殊教育学校全阿田老师介绍的那样残酷:“这些特殊儿童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内心极度孤独,由于康复费用和家庭负担,绝大多数家庭的父母都选择外地务工挣钱,老人和孩子就成了留守家庭。又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很少外出接触社会和人群,所以很多孩子都有社交障碍和沟通障碍。”

团队成员薛淑文感慨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这些孩子如同一棵棵小小的树苗,尽管生长很慢但是从不停歇。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我想爱与陪伴或许能够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正如她所言,特殊儿童留守家庭需要得到社会关注和接纳,此次“情暖童心”暑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是一次尝试,它证明高校学生可以在这类特殊人群的学前康复、融合实践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后续,我院将持续开展相关送教上门服务,并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前往蒲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特殊儿童外语桥校园公益课堂”,以校园公益课堂结合留守家庭送教上门双育并举,用“外语桥”送教服务为乡村特殊留守儿童搭建自信自立的桥梁,为补足地区特殊教育资源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教育不仅仅是在明亮的教室里传授知识,更是在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播撒希望的种子。”团队成员秦琴晨说道,“送教,是爱与希望的桥。特殊儿童也应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报名参加这次志愿服务特别受触动,也是真的想做一些事情,想帮助这些孩子们未来能够自信自立,融入社会。”

+ 投诉举报
622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