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鹏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发扬青年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将理论知识贯彻到现实的学习工作之中,在夏日明媚的7月12日,来自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响应国家号召,秉持着调查研究思想、青年寄语精神的理论指引,顶着烈烈骄阳来到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生态小渔村在当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解民情、掌握实情,将社会调研和思想宣传相结合,开展沉浸式、融入式的展开教育宣讲。
脚踩大地农田,眼观四方群众;深入基层调研,延续思想根脉
本次社会实践团的调研方式主要以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主题宣讲、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的思政教育水平。团队成员分别开展村委访谈和村民问卷调查活动,并且在当地村民群众聚集地展开思想宣讲,深入领会青年学生寄语精神,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贯通,从青年人的视角看待乡村振兴,切身体会牛恋村在乡村振兴中“落地生花”,“蛹蜕成蝶”。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李娅迪副主任进行访谈 作者高贺龙摄
思想引领创新,实践创造新生,先进乡村示范
小渔村位于滇池南畔,是牛恋村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美丽生态小渔村的建设是是“两山”理论的实践创新之举,是促进生态保护治理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示范样本。甫一进村,实践团的成员们就发出“哇”的惊叹声,道路平整、屋舍俨然,入目如花般的乡村美景扑面而来。以前的小渔村远不能和现在小渔村相比,现在的小渔村在保留了本地的特色——螺蛳壳红土墙和渔民打鱼图,纪念小渔村的历史。“小渔村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制范例,而是以保护滇池生态为前提,以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解决村民就业难题为基准,发展特色旅游,实现小渔村的‘蝶变’”,小渔村村委副主任李娅迪向我们介绍小渔村的特色民居,“每个院落都是村民的自家的院子,果架上的葡萄、路边的苹果树、芭蕉树、梨树等等,都自成一景,和村子融为一体了。我们的老书记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出了不少力,村子里的新变化离不开这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家的菜园子变成了小渔村最漂亮的‘后花园’”。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小渔村 作者王川摄
李娅迪副主任自豪地对实践团成员们说:“现在的小渔村成为了滇池周边生态建设的示范村,王予波省长多次前来小渔村调研,强调要把小渔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村,可持续发展下去。”李娅迪副主任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小渔村的村史馆,了解到了小渔村是古滇王国发源地,村史馆内的复刻文物精美,令人惊叹;众人漫步在生态滇池栈道上,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纷沓而来,清澈的滇池彰显了小渔村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卓越成果;小渔村的特色民居、特色美食在每个小细节上都彰显了小渔村的特色文化。
图为李娅迪副主任介绍小渔村发展史 作者黄彩仪摄
生态治理刻不容缓,保护生态环境,振兴乡村产业
游客应该很难想象过去的小渔村脏乱差的环境,与现在齐整的街道、干净卫生的公共区域、碧波荡漾的滇池都相差甚远。如今小渔村焕然一新,多次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小渔村紧邻滇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以前小渔村村民是种植大棚蔬菜和花卉,现在小渔村成功转型,打造成为云南省“美丽乡村”,实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农村新态势。小渔村立足本地优越的地理位置,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贯彻执行“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要像保护眼珠子一样保护滇池”要求,利用小渔村紧靠滇池等位置优势,将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2021年上级领导部门规划小渔村生态转型、制定村庄规划和建设计划,牛恋村村委会发挥村委基层组织带头作用,紧握思想理论武器,基层干部们坚持入户走访,听取民众意见,争取群众理解,改善人居环境、践行禁渔退棚政策。“小渔村过去种植大棚花卉收益颇丰,村民们很难放弃这一高额收入,基层干部们坚持不懈的去规劝村民们农业转型,搞生态种植,”副主任十分感慨地对实践团成员讲,“事实证明,生态保护、农业转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村民们也能在转变中获得实打实的好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发展农文旅,保障民生。小渔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模式。小渔村创新推出“房票制”管理村内闲置房屋资产,实现农户资产创收;创新修订村规民约“红黑榜”,促进村庄规范治理,共建绿美乡村;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新兴业态产业发展,规划“渔乐圈”营地、打造渔市街、民居农家乐等旅游新业态项目持续推进小渔村旅游产业链发展,保障剩余劳动力就业,维持巩固村落现代化发展。
图为牛恋村基层干部维护街道整洁建设“绿美乡村” 作者李欣摄
信仰指引青年成长,青年紧跟时代奋斗;青春何需彷徨,助力乡村振兴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要最广泛的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要着力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人的使命任重而道远,青年一旦明确了思想路径、找到了奋斗方向、坚持了行动遵循,更加积极地投身家乡的美好建设当中,乡村建设事业将会更加大踏步的走在振兴大道上,而小渔村就有这么一批青年人毅然返乡,决意建设家乡。
图为实践团成员宣讲主题思想 作者曹寅摄
小渔村建设规划初期就坚持引育人才提升服务效能规划,招募培育乡村CEO,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引进种植合作社、旅游产业大咖、文化大使等培养发展领头人,返乡青年中既有模范带头精神的青年人,又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还有返乡建设的企业家,等等,他们在国家号召下,回到家乡持续发光发热。作为小渔村的CEO,徐曦每日的工作充实而又繁忙,她为游客宣传讲解小渔村、空余时间直播小渔村的日常生活、协助村委处理各种任务等等。“直播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宣传小渔村,让更多的人了解小渔村、爱上小渔村;周末来小渔村休闲度假的人们越来越多,尽管忙碌但很安心。”CEO如此说道。帐篷营地里工作人员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着,组团游玩的游客们正在游戏玩乐着,父母带着小宝宝漫步草地上,正如小渔村的宣传语所说“一个人的丽江,两个人的大理,一家人的小渔村”,这样自然风景雅丽、人文景观怡然的美丽乡村,自然广受欢迎。回乡创业的老板娘笑意吟吟的迎接远来的客,她也是返乡创业的一员,老板娘很满意现在的生活,怡然自得。老板娘说:“我的咖啡馆已经吸引了一批资深客源,还在源源不断的吸引咖啡爱好者,因为我在用心做咖啡,用料也足,人们自然爱喝、常喝”。这些热爱生活的青年人都心存对家乡的挂念,愿以一己之力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将所学本领贡献给小渔村的美好发展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图为小渔村“CEO”与实践团成员交流 作者谭力榕摄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就是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等等,青年人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青年精神从思想上引领了青少年,在行动上激励了青少年,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不忘初心,立志存远。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发扬青年青春精神,走一走、讲一讲,才能让理论落地生花;听一听、看一看,才能切实体悟生命的风采。青年人的脚步会遍布中华大地,奉献的是青春活力,收获的是人生感悟。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牛恋村李娅迪副主任合影 作者高贺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