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为让广大青年学生以重温中国核弹事业“过去-现在-未来”发展历程为主线,了解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重要问题,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悟思想、淬匠心、向未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增强爱党、爱国热情,厚植家国情怀,坚定职业理想信念,在学习和工作中砥砺前行、励志技能报国。7月14日清晨,材料工程学院“两弹一星”薪火传,“匠心铸梦”正当时暑期社会实践团集体前往青海海晏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子城革命纪念馆,开展赓续“两弹一星”精神,汲取砥砺奋进力量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原子城革命纪念馆坐落于青海金银滩的一座草原新城,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不仅印刻下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诞生的伟大壮举,也镌刻下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纪念馆改陈布展后,于2021年6月30日恢复开放,基本展陈面积从之前的4976平方米增加为6015平方米,从以前的5个展厅调整8个展厅。依托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决策、建设、实验与生产的历史实践,完整再现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自1958年选址到1995年退役的历史场景,真实反映了原子城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追寻红印,让“党日”浓郁深远
在原子城革命纪念馆,我们依次参观了两弹旧址“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东方巨响、共和国的记忆”等八个展厅。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胡瑞霞老师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带领支部100余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参观学习原子城革命纪念馆。线上线下的同学们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以及影视资料,深切感受到老一辈核武人的精神风貌,深刻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内涵,坚定了认真严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初心本质。
赓续党史,让“党课”入脑入心
“以微党课为主要载体,以书记带头讲,党员人人讲为主要形式的“主题党日+党课共享”的党建创新工作思路,在原子城革命纪念馆大厅,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胡瑞霞、实践团成员柳秒珍分别为大家带来了《刻在记忆里,铸在心尖上》、《钱学森—让火箭从东方升起》两节生动的“沉浸式”党课。两位主讲人详细生动地讲解了在青海金银潭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并结合自身实际就如何在新时期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要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夯实专业技能,练就过硬本领,充分将此次红色工业研学的所思所感化作日后前行的动力。
延承精神,让“党员”力量凝结
在学生第一支部组织委员王楠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原子城革命纪念碑前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坚定而透亮,“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声音在每个人的心中回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词让人心潮澎湃,不忘来路、干在当下、展望将来的底气笃实而厚重。
宣誓完之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原子城革命纪念碑广场上,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重温红色岁月,重唱时代经典——《我和我的祖国》,用歌声传承红色精神。
坚守初心,让“党性”引领发展
为把活动内容和体会及时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在胡老师的主持下,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原子城革命纪念碑广场现场开展“大学生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大家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由畅谈,积极发言。
有一个地方,名叫金银潭(原子城),直至今日,依然有人对他闻所未闻;有一个基地,代号为221,直至今日,它依然是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有一个集体,被命名为航天人,直至今日,他们依然在为探索宇宙的奥秘作着贡献。原子城、221基地、航天人,共同构筑了我们今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