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朋友的殷殷嘱托,更好地服务重庆高质量发展,切身感悟重庆巫山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发展,将当地的产业特色、风景人文宣传出去,我跟随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志富“稻”路,禾“梨”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长梁村进行实地采访调研活动。
汽车驶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风光旖旎,山河远阔,尽收眼底。时而紧贴着悬崖峭壁,时而穿过茂密的丛林,时而伴着清泉流水,摇晃颠簸又随之升然的是对长梁的期待和向往。从242国道、105省道到216乡道,历经将近四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庙宇镇。这里群山环绕,巍巍青山如黛,小桥流水人家,飞鸟啼鸣,草木蔓蔓。
经验座谈,共谋乡村发展
初入巫山县庙宇镇,我们就受到了当地领导的热情接待。在座谈会上,团队指导教师杨乔文介绍了此行的目的,社会实践团成员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的合作方向。庙宇镇负责人就粮油、烤烟、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和文化遗产等情况进行重点介绍,为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会上,我们还结合所学专业,浅谈了对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实践案例分析,希望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积极关注、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助力巫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启动仪式,我们对后期实践调研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庙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追寻足迹,追溯文化起源
7月2日下午,我们来到庙宇镇龙坪村实地参观了龙骨坡遗址,现场聆听巫山县文史馆讲解员回顾龙骨坡遗址考古渊源和发掘成果等方面的专业讲解。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1984至今,龙骨坡遗址经过四个阶段的系统发掘,出土的“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已成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的发掘工作。恩格斯曾提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文化,是从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龙骨坡遗址中已出土了上千件人工痕迹清楚的石制品,这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远古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龙骨坡文化”。龙骨坡遗址是长江南岸剥夷面古宽谷边缘的一个溶洞,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是人类对生存间的开拓和对生活条件的改变,暗示该阶段人类智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下山之后,我们走进了“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代清。当同学们问到抬工号子兴起缘由,龙老师在讲解中深情回顾了过去的乡村面貌:大山深处,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当地人的生存与劳动形式在运输过程中都需要靠肩挑背扛,特别是在搬运大型石料等材料时,需要在抬杠众人的共同协作下完成搬运工作,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抬工”。抬工们在劳作中会依靠喊抬工号子来调整步伐、抒发自身内心的情感,使得劳作更加轻松和有趣,他们高亢嘹亮的“抬工号子”曾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龙老师带着我们现场拼装八人抬杠,我们参与到抬工过程中,跟着龙老师把号子唱起来:“上坡上得急哦,哟嗬,越上越有力哦,哟嗬;响叮当哦,哟嗬;溜溜路哟,哟嗬;慢慢来哟,哟嗬;跟到走啰,哟嗬”。号子一吼响三峡,抬工放歌龙骨坡。从号子声中,我仿佛看到抬工号子们的劳作过程,感受到人类和自然共处的魄力。龙骨坡抬工号子作为巫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们也将致力于协助当地融合多方艺术传播渠道,创新龙骨坡抬工号子的传承和保护形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遗址。蔡玉婷 供图
走访调研,赋能产业振兴
7月3日上午,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庙宇镇长梁村农户,了解到当地的粮油作物种植及收成情况。通过农户的详细讲述,我们了解到村民在村委集中引导下实行耕地轮作,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对自然条件差的田地、撂荒地进行改造,扩大种植面积。现如今,发展乡村产业,不像过去就是种几亩地、养几头猪,当地正在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长梁村许生支书告诉我们,目前村里发展的难题在于销路打不开,下一步发展目标就是利用网络媒体、开设作物展馆等线上线下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推广宣传,真正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美起来。这次调研,我重新认识到,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村里需要一批学有所长、知识丰富、脑筋灵活的青年们,投身到乡村的广阔天地干事创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等待我们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庙宇镇长梁村农户。周芳宇 供图
深入田间,练就助农本领
7月4日,我们分别前往长梁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巫山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践基地进行调研。在长梁合作社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们明晰了该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产业链条、发展数据等。随后,我们走入长梁合作社无人智慧化农场,参观高标准农田。我从中了解到该合作社近年来重点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减少水稻病虫害,利用拖拉机耕作,无人机播种、施肥,减少人力,提高效益。
在巫山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我们跟随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进行学习和调研。通过近距离接触水稻,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土地的魅力,深入了解水稻培育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发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深入讲解培育的不同品种水稻,大家深刻感受到水稻培育的不易,并对当前时节的农作物进行细致观察,做好记录。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考察当地水产基地。杨晋 供图
墙绘乡村,助力文旅发展
7月4日-7日,我们和团队美术专业同学在为期三天的时间内,不惧风吹雨淋日晒,共同绘成3面墙画。期间,常有村民上观景台,看到我们暂未完成的创作拍照不断、称赞连连,我们的成就感油然升起,我们抱着墙绘作品能够成为村民、游人、网红喜欢的打卡景点的期望,用艺术的语言饱蘸青春的汗水,通过美学观念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搭建起宣传教育的新阵地,展现农村新风貌,为乡村旅游添砖加瓦。村支书许生表示,我们在立足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将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与艺术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一幅幅构思巧妙、惟妙惟肖的墙绘作品亮相秋月梨观景台,为长梁村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孩童共同创作墙绘。刘增民 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看到:广阔农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前景可期。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此次下乡活动,我的内心满怀对乡村事业发展、长梁产业振兴的信心,我们也将深耕专业领域,苦练专业技能,毕业后把握时代机遇、奉献基层,以小我融入大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响应时代号召,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者 唐祖红 杨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