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文化与精神的焕发。乡村的振兴之路,需得珍视与传承本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让乡村成为现代文明的沃土。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外在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内在的充实与提升,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独特魅力,走向全面振兴。为了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他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与嘱托,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处研究生院组建了一支多学科“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志富“稻”路,禾“梨”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4年7月8日前往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长梁村,进行为期6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合影。周芳宇 供图
作为促进团的成员之一,我跟随团队经过了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欣赏了屹立于道路两旁的巍峨高山,也倾听了山脚下潺潺流动的碧绿溪水,而后终于来到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长梁村,这座翠峦环抱、绿野无垠的村庄,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层层峰峦立于住宅屋后,古朴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脚下,与蓝天白云交织成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炽阳照庙宇,文脉润心田
初抵庙宇镇的那个午后,阳光如熔金般炽烈,无情地炙烤着广袤的大地,空气中涌动着一股股热浪,令人感受到夏日独有的热烈氛围。然而,在此情境之下,我们全员却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期待,正式开启了此次意义深远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庙宇镇组织委员李刚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研究生处杨乔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此次“三下乡”活动的座谈会。会上组织委员李刚为我们介绍了庙宇镇的大致情况,我们了解到庙宇镇产出以粮油、烤烟、中药材、水果为主,尤其是粮油和秋月梨,被称为粮油大镇。此外,在这里还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骨坡遗址,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是欧亚大陆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同时这里还传承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工号子。在感叹之余,我也深深的意识到,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活生生的气息,流淌在村民的日常之中,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无尽的故事与深厚的底蕴。
图为当地政府领导带领团队成员前往龙骨坡遗址。刘增民 供图
走近龙骨坡,史韵悠长启新知
座谈会结束之后,我们一行人在组织委员李刚与长梁村村支书许生的带领下,去往龙骨坡遗址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在古遗址的实地探访中,巫山县文史馆的资深讲解员为我们详尽阐述了龙骨坡遗址自1984年初次被发掘以来所经历的考古历程。该遗址已经历了四个精心规划且深入的系统性发掘阶段,每一阶段都为揭开远古人类历史的神秘面纱贡献了重要线索。目前,该遗址正步入第五个发掘阶段的深入探索之中,旨在进一步挖掘并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龙骨坡遗址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悠久和复杂。它见证了远古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痕迹,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过程。而每一次考古发掘都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龙骨坡遗址的发掘过程展示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它也激励着我们要不断追求知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图为考古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讲解。温美玲 供图
号子回响龙骨坡,匠心传承古今情
而在龙骨坡遗址巍峨山麓之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工号子传承人龙代清的家。此前,对于抬工号子只是有所耳闻,但这次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无疑使我深刻感受到了抬工号子这一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我们围坐在龙代清老师的身旁,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他细致入微的讲解,龙老师不仅详尽阐述了抬工号子从工具设计的精巧构思到号子内涵的深远意义,更从历史的源头追溯至其现代发展的轨迹,以及在日常劳作中的实际应用,每一环节都充满了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随着讲解的深入,我们对抬工号子的兴趣愈发浓厚,于是便在龙老师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一次抬工的过程。在棒子担在肩上的那一刻,在喊出号子的那一瞬,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亲身见证了这一悠久技艺的辉煌。而每一份文化遗产,都是先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们跨越时空的界限,向我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在此次深入了解抬工号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们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来路。
图为抬工号子传承人为团队成员演示。李雨萌 供图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我们深入长梁村,亲眼见证了乡村振兴事业所展现出的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在龙骨坡遗址的探访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不朽魅力,同时在领略抬工号子的非凡风采时,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积极承担起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的历史重任,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与嘱托。展望未来,我们愿携手并肩,共赴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在广阔的乡村舞台上,以青春之名,共同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我们的青春力量与智慧光芒。(作者 蔡玉婷 杨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