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翔 贺萧宇)为贯彻落实“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有害生物调查”实践团队的成员在暑期,对扬州市郊区以及高邮市的河流、稻田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入侵物种——小龙虾的调查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
7月6日至7月8日,团队成员进行了前期的调查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拓展了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的的了解并着重调查并讨论了作为典型案例的小龙虾。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作为牛蛙饲料引入中国并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分布。对于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有着极大的危害。通过团队成员交流调查结果,总结了小龙虾作为入侵物种的危害性,打洞能力强破坏水利设施的安全性、掠食性较强挤压本土土著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破环物种多样性、破坏原有的植被。
图1.团队成员进行前期线下交流
7月中下旬,针对前期的调研结果团队成员进行了小组内的辩论并深入实践进行实地调查。团队成员就”小龙虾作为入侵物种对中国的利与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充分交换了正反两方的观点,对于小龙虾作为入侵物种的利与弊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图2.团队成员进行辩论赛
图3.小队成员在池塘边捕获小龙虾
图4.小队成员在河流旁对捕获的小龙虾进行观察
为更加充分了解目前小龙虾入侵危害的情况,团队成员来到了扬州市郊区的河流和池塘中进行实地调研,捕获了少量的小龙虾并细致观察了小龙虾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小龙虾善于钻入水草中寻求阴凉之处得到庇护。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小龙虾在野外仍有分布而且其生命力顽强可以在恶劣的生境下也能存活例如废弃的臭水沟。此外团队成员发现小龙虾的打洞能力极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
7月17日,农业有害生物调查实践团在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李成副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高邮市的稻虾共养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基地进行学习。基地内的研究所成员向实践团成员细致地介绍了实际中的稻虾共养养殖模式,阐述了这种生态养殖模式的所创造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稻田内的生态如何正常有序地进行,以及稻虾共养模式中稻田如何布局等一系列生产中所需注意到的细节。
图5.团队成员到稻虾共养基地学习
图6.稻虾共养模式池塘的结构
在此次“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农业有害生物调查实践团按照从理论学习到实地调研,对小龙虾作为入侵物种的危害性和目前实施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践团队结合本专业相关知识发挥学科优势,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发展成为农业强国是国家立足的根基,在农业生产中关注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将农业发展地更加强大。在乡村振兴,深入基层的号召下,团队成员作为新青年愿挺膺担当,在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贡献一份力。 (作者 李翔 贺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