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巧手“塑”神韵”——红心“橡”塑,传韵中华实践团访问平度高杰老师泥塑工作室

青岛科技大学 李敬渲
2024-08-01 15:32 阅读 3.1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近年来受到国家广泛的关注,能否传承下去并通过创新对非遗产品赋能成为一大难题。加大宣传,使更多年轻人认同和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刻不容缓。

2024年7月19日,红心“橡”塑,传韵中华实践团访问了高杰老师的泥塑工作室,高杰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平度泥塑艺术的历史以及这些年国家对于民间非遗传承的政策。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每个成员都完成了一只泥塑猪的制作。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各种非遗的剪纸,年画以及高老师手作的各种形态的泥塑。绝大多数作品由高杰老师创作或尤其设计交由其他人完成创作,也有高老师收集来的作品。据高老师讲述,在90年代,孩子们没有其他玩具,无聊时就会捏各种各样的“泥狗狗”来打发时间,当时泥塑只作为一个小朋友打发时间的游戏,而现在随着各种科技的发展,这种游戏已经淡出了小朋友的视野。

 

观看完高老师的各种收藏后,高老师提出让我们自己动手,用泥捏一个小猪。老师先教我们怎么样捏一个小猪的雏形,然后再增添一些其他元素让这只小猪更具有特色。在制作过程中,高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与猪之间的渊源。在早年,高杰老师并不从事于泥塑的制作,而是以养猪为生,只有在闲暇时候会捏几个泥塑,因为每日都与猪相伴,对猪的各种细节了解甚多,因此常常捏猪的形象。一次偶然,高老师的作品被人发掘并被高价收购加之国家对于非遗政策的实施,高老师开始专职从事与泥塑的制作。因此,高老师对泥猪的创作结下不解的情缘。

由于我们作为初学者,对泥塑的创作不甚精通,将猪做的五花八门,高杰老师给予我们耐心的指导,最终帮助我们每个成员都完成了一件作品。

 

泥塑作为非遗文化之一,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民间的非遗传承人正在不断为这种“没落”的文化寻找新的出路,本着“拯救、保护、发展”的原则,保护和关爱产生泥塑产品的民间文化土壤,为泥塑产品找的好的销路,更能增大传承人的信心。

+ 投诉举报
1051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