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近期频频出事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思考。市场上部分不良商家“偷梁换柱”,使用201不锈钢冒充304不锈钢进行售卖,其中201不锈钢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锰、铬、镍等。这些重金属随着热水溶出,进入人体内,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帕金森综合征、呼吸道炎症、胃肠道溃疡、肺癌等。因此,宁波工程学院“远离‘夺命’保温杯,小心热水变毒水”基础服务实践团于2024年7月3日在宁波工程学院及周边街道,开启了他们为期12天的保温杯材料调研实践活动。 2024年7月14日上午,宁波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同学带着问题走进了各大商场的保温杯零售店。进店之后,实践团的各成员根据保温杯的标签及商家的描述,随机选取了几款保温杯作为后续的实验样品。随后,在批发商场内,实践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远离‘夺命’保温杯,小心热水变毒水——保温杯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进保温杯批发店线下采购保温杯样品。何昕梦 供图 通过采访,店员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温杯作为一种便捷的保温容器,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龄儿童、职业人士,还是家庭料理者、户外探险者,保温杯已成为众多人士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保温杯的种类和品牌也越来越多,消费者在选择时常常感到困惑。同时有些商家为赚取更高额的利润,不惜使用不合标准的不锈钢制作保温杯,对顾客进行虚假宣传,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在网络上通过发布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人们对保温杯的看法及了解。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最看重保温杯保温效果的有45.31%,最看重材质健康的占26.56%,这二者共占71.87%,同时会专门关注保温杯材质的占85.94%,可见人们大部分都较为注重保温杯的性能。有7.81%的人认为保温杯保温时间在2小时以上即可满足日常需求,有12.5%的人认为保温时间需达4小时以上可以满足日常使用,有45.31%的人认为6小时以上可满足日常需求,有34.38%的人认为需达8小时以上才可满足日常需求,可见人们大多认为6小时及以上才可满足日常需求。同时使用过保温杯的人群中有82.81%倾向于通过淘宝等网购平台进行线上购买。 通过实地走访,团队成员购买了店内的几款保温杯,并带回学校实验室,与线上购买的几款保温杯一起进行保温杯的保温性能、耐用性和安全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保温杯的部分材质存在虚报的情况。 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针对保温杯的保温、耐用和安全性能这三大性能展开实验测试。其测试实验主要采用模拟日常使用场景的方法,对保温杯的保温性能、耐用性和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具体指标如下: 保温性能:采用测温法测试保温杯的保温性。将热水同时倒入各样品,记录热水在一定时间内的温度变化。 耐用性:采用模拟现实情况法测试保温杯的耐用性。通过对保温杯进行从高处摔落等,评估其结构的稳固性和耐用性。 安全性能:通过检测液法测试保温杯的安全性能。检测保温杯材料的具体不锈钢种类,评估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图为316不锈钢检测液效果参考图。何昕梦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测试保温杯保温性能。何昕梦 供图 此次活动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实验研究等方式进行市场保温杯抽测社会实践,以期展示现在的市场现状,并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保温杯行业的改良升级。 实事求是,如实观照,扎根实践,知行合一。作为宁波工程学院材化学院的青年学子,实践团各成员都希望能通过对身边物品的检验来实践专业,服务人民。“此次实践给予了我锻炼的机会,让我在实践中了解到了加大保温杯材质宣传的意义所在。”实践队王小梅感慨道。(作者 何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