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4年7月25日,天津大学材梦生花实践队去往全国非遗文化传承人苏成军先生家中,就“舒席”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进行访谈讨论。
裁料、开竹、破条、切头等十五道工序,让小叶水竹从高山之巅走到百姓的家中。苏成军先生与舒席结缘已有38年之久。
舒席那充满未知的将来。
“苏先生,您从事舒席制作行业已经30余年了,您觉得就制作舒席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要沉得住气,其次要热爱舒席。”简单的两句话,却尽显苏先生对舒席发展现状的担忧及无奈。据苏先生所讲,舒席作为舒城县的城市记忆,自汉代以来便见证着舒城的朝代更迭。曾几何时舒城还叫舒州,舒席叫龙舒贡席。这不是百姓随随便便赋予舒席的美名,而是当时的皇帝御批的美称。
图为苏成军先生与实践队甄雪阳同学访谈交流
那么具有如此盛名的精美工艺品舒席为什么会步入如今的发展困境之中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时代的变化。新时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为传统实用类手工艺品带来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随着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解暑神器凉席便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之中。舒席作为精美的工艺品亦不能摆脱其作为凉席的本质属性,越来越少的人会选择购买使用舒席,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便根本无从得知“舒席”这一物件。在30年后,凉席或许会如同“麻纸”一样消失于大众认知之中。
第二个原因在青年人身上。青年人是文化传承的活水源泉,可是一部分青年人不知道舒席,而对舒席有所了解的却又迫于生活压力没有能力去静下来学习舒席技艺。一个成熟的舒席制作手艺人没有几年的学习是没有办法出师的,天赋与兴趣傍身的苏先生单单学习“剖篾”就长达八个月之久,更不必提舒席的制作工艺高达15项。在学徒工期间,高昂的薪水会加重舒席厂的负担,太微薄则没法与那些时间成本低、薪资待遇较好的工作相竞争。
如何更多的吸引年轻人认识了解舒席、从事舒席制作、传承龙舒文化是未来苏先生想要解决的,也是舒席发展必经的道路。
匠人精神,铸就卓越品质。
为什么舒席作为手工竹席,可以做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坏?其根本是选料的严格、工艺的考究。
舒席选用平顶山区小叶水竹,小叶水竹内黄不清、不厚不负,在阳光下生长的竹纤维要优于其他品质的竹子,用水竹做的竹条,光滑水灵,无论是从观赏还是实用都是优秀品质。而工艺上经过高温蒸煮去除糖分避免虫蛀,控制竹条厚度保证韧性和舒适度。更为舒席的卓越品质提供保障。
苏先生采用古法制席与机械制席相结合,在一些可以用机器去控制精度批量化生产的步骤,选用半自动设备制作,人工复检以保证竹条的优质。在像破条、编织这些对于技术要求过高,保证舒席品质的基本操作上,苏先生坚持选用古法制席,其根本就是怕机器化粗糙的流水线作业影响到舒席的品质,让好几辈人通过努力建立起来的舒席的名誉付诸东流。
图为舒席厂工人工作实景
事实证明,古法制席依旧有其不可替代性,也是舒席卓越品质的根本保障。哪怕制作工艺复杂,生产环境艰苦,苏先生和他的团队依旧坚守着匠人精神,让品质成为舒席的大标签。
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实践队同学现场体验了“破条”这一关键技艺。令人吃惊的是,在苏先生手中看起来简简单单就能分成两条均匀的竹线,在我们的手中便如同两条蟒蛇一样,执拗的不受控制。苏先生笑着为实践队成员讲述破条的要领,看着同学们笨拙的操作,想起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
图为苏成军先生向实践队成员演示破条技巧
(从左到右依次为郑宇轩 朱盛基 苏成军)
做舒席,最重要的是心无旁骛。你如果想控制竹子笔直的撞到刀上,那么注定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每根竹子都有自己的纹理,“破条”的时候要静下心来,慢慢的体悟竹子与刀刃之间的摩擦,顺着纹理你就能自然而然的将竹子均匀的划成两条。我们人要学会融入自然。
很难想象,在我们眼中只是将一根竹子分成两条的这个过程蕴含着如此博大的智慧。这不是简单的“唯手熟尔”能做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传统手工艺人在漫长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在快速的划动中得到的关于慢的智慧。
唯有慢工,才能出细活儿。
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青年人是文化传承中的新生力量。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中,有许许多多跟不上时代车轮,自己慢慢走的“老年人“。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手挽手肩并肩,用我们的力量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大巴车,让他们能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能感受到朝阳的滋润。
我们一起慢下来陪着他们走!
图为苏成军先生与实践队成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