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站,深圳。2024年7月30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团队成员黄子怡在家乡深圳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土洋村的一座小洋楼里,寻着先烈的足迹,凝视着历史的沧桑,用心感受东江纵队革命前辈们在抗战时期那份英勇无畏与革命精神。
“赤心青音”团队成员黄子怡在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前留影
初见“红色小洋楼”
刚来到土洋村,绿树婆娑,光影交错,一座外形及装饰颇具西式风格的两层建筑引起了黄子怡的好奇心,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据悉这座小洋楼原为天主教堂,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土洋村成立,1943年12月至1945年5月期间,东纵司令部设立于此。1944年,著名的土洋会议在此召开。这座“红色小洋楼”悄然藏匿着往昔的东江纵队在抗日年代的烽火革命故事。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雨天,在这座静谧的小洋楼,黄子怡沉浸在东江纵队革命史的学习中。东江纵队简史展展览分为“红色的土地,赤诚的人民”、“抗日救亡,驰骋南粤”、“营救文化名人,传承中国文脉”、“营救盟军,获国际好评”、“北撤烟台,挥军南下”五个部分。抗战初期,东江纵队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革命力量在广东并不十分壮大,凭借着党的坚强领导,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使得东江纵队在日寇重重包围之下,营救出成百上千的民主文化人士,这便是功勋卓著的“文化名人大营救”。
东江纵队参与营救的部分文化精英
东江纵队部署营救文化人士的主要人物
东江纵队的历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东人民英勇抗敌的历史。这支抗日武装从小到大,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东江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同时灵活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抢救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并积极营救国际友人及盟军人员,配合盟军在远东的军事行动,扩大和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北撤烟台,挥军南下,横扫国民党残敌,解放广东,为解放全中国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江纵队老战士在各条战线上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业绩。
感悟东纵精神
在东江纵队英勇斗争的那岁月里,先辈们挺立如松,展现了“忠贞不渝”的信仰之光,即便前路坎坷,亦不改初心,矢志不渝。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他们展现出“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每一次跌倒都化作更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
东纵精神标语
参观完这座历史厚重的“红色小洋楼”,黄子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屋前龙眼、乌柏、笔管榕等古树历经硝烟,仍郁郁苍苍、枝叶繁茂。走出展馆,此时的天空已经雨过天晴,红色的东纵精神几个字赫然映入眼前,在墙壁上格外醒目。忠贞不渝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意识,英勇无畏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心怀天下顾全大局的宽广胸襟。此时,黄子怡对“东纵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回想起东江纵队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书写了不朽的传奇。东纵精神如同一股不息的清泉,潺潺流淌,久久续写。东纵精神所蕴含的忠诚、坚韧、团结与勇气,正是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最需要的品质,这份精神,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灵魂的滋养,我们要时刻将这份精神铭记于心,将其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不断激励自己勇往直前,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