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青,水盈盈,炊烟淡淡,蝉鸣阵阵。为深入学习“酉阳西兰卡普”非遗文化,进一步助力非遗“西兰卡普”传承,7月11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推普‘酉’声 语润乡村”——“青春知行团”推普实践队前往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兰卡普”非遗工坊进行参观学习,同时通过推普提升传承人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水平,发挥语言文化在宣传广告等方面的优势,助力非遗文化传播。
图为“酉阳西兰卡普”传承人左翠平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西兰卡普”工艺。 顾鑫焱 供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长久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其中,“酉阳西兰卡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沿溪缓行,不远处,“土家织锦坊”里,一位织女坐在斜织机前,脚踏提综,挥动挑刀,时而娴熟地喂入纬线,时而用梭罗扣紧织锦面,时而用篙筒清理分级错线和经线,边挑边打,连挑带织,看得人眼花缭乱、啧啧称奇。她便是酉阳县唯一的西兰卡普传承人——左翠平。想想当下,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想做一个清心寡欲的“西兰卡普”传承人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我想这种织布技艺的精神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工匠精神。
图为左翠平老师的“西兰卡普”作品《土家摆手舞》。 顾鑫焱 供图
西兰卡普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进行手工反面挑织,在一经一纬中娓娓诉说着沧海桑田,包罗着万千世象,或许这就是“西兰卡普”的魅力所在。在参观学习酉阳西兰卡普非遗工坊的过程中,我们也和左翠平老师谈论着“西兰卡普”的体会和感悟。“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左翠平老师分享了自己与西兰卡普的故事和她学习西兰卡普以来的感悟,我不禁想到,在文化传承上,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让非遗文化闪闪发光,不断传承与创新着这份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跟随他们的脚步,探索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传承方式,让非遗文化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并感受到西兰卡普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沉浸式体验“酉阳西兰卡普”工艺。 顾鑫焱 供图
“一、二、三……这一针?”采访中,左翠平忽地喃喃自语,原来是她害怕交谈时分心走错线,得拆了重织。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他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内心独有一份工匠精神,那是对西兰卡普的一种热爱和坚持。紧接着,左翠平老师很热心地带领我们对“西兰卡普”技艺进行亲身体验,在这学习和体验西兰卡普技艺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手好的技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年坚持沉淀积累下来的,一个好的工艺作品也是如此。
看着那多道复杂工艺织出栩栩如生的西兰卡普作品,左翠平老师的眼里充满了欣喜和自豪,左翠平老师说:“我之所以能够做四十多年的西兰卡普技艺,都是因为热爱和坚持。在将来我也会继续做下去,去打造出更加有价值且精美的工艺品,并将这项西兰卡普技艺发扬光大。”听到这,我内心便升起了崇高的敬意,在这个时代能踏踏实实把一件事认真做下来的人已经是很少见的了,更何况是保持热爱的传承一种非遗文化。我从中也感受到每件艺术品的西兰卡普难度都是不易的,也正因如此,让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之所在。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也受益良多。在发扬非遗文化——西兰卡普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文化自信,秉持文化自觉,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作者 刘国川)
图为实践队同“西兰卡普”传承人进行合影留念。 余林盛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