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陕西理工大学学子三下乡:理论宣讲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

陕西理工大学 张青
2024-08-10 19:15 阅读 1.0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理论宣讲传薪火,青言青语入人心。2024年7月-8月,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思践悟”暑期实践团在汉中市及周边城市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理论宣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通过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的方式,以“集中宣讲+分散宣讲”为主要模式,不仅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更是将这一顶层设计播撒至更广阔的天地。实践团队员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将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和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传递给基层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思政课的讲堂设在百姓家门口。”

探索乡野实情,引领宣讲方向

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有着“西北小江南”之美誉。近年来,汉中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在人们周围上演着。围绕着汉中市的发展变化以及居民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宣讲团展开了此次宣讲。

带着这些问题,团队先后前往汉中市中心广场、天汉长街,了解汉中市居民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变化的感受及未来愿景。团队成员在与汉中市居民深入交谈后表示,要将复杂抽象的理论落地生根,“打通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汉中市中心广场进行调研 曹嘉真供图

如何将理论讲清楚、讲透彻是宣讲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成员们经过思考和讨论一致决定向居民以面对面的方式,将理论与居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将重点理论整理成思维导图打印成册配合宣传。

理论传播之旅,共筑美好家园

对于大学生而言,将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经济理论知识传递给居民,离不开“讲”这个环节。这就需要宣讲团成员拉进与人民的关系,用心讲好理论知识,让理论知识赋能乡村及社会发展。

集中宣讲时,第一站实践团来到汉中市东关街道的塔儿巷社区。在这里,实践团成员聚焦“民生”问题,向居民们重点宣讲了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同时向社区居民展示了汉中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博物馆功能作用提升等的发展变化。宣讲过后,实践团成员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解答居民们提出的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团在汉中市东关街道塔儿巷社区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精神 王静轩供图

第二站,实践团成员决定兵分三路,以随走随讲的方式将思政课讲堂不拘于固定的场所和形式。实践团成员秉持着“深入浅出”的理念,将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结合居民们的生活实际,加上青年大学生的思考,力求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讲。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实践团先后采用知识科普、红色小课堂等方式,在公园里,街道边等多种场所展开宣讲。

让成员印象深刻的是,在天汉湿地公园旁对小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讲。“小朋友,你知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吗?”“知道。不乱丢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对!”实践团成员用身边不爱护环境造成的不好结果告诉小学生要保护环境。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小学生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韩雅葳供图

最后一站,返家乡后,实践团成员在自己家所在的社区也展开了理论宣讲。在汉中市北关街道人民路社区,宣讲团成员阐述了全市在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有效的成果,汉中市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现实。社区建设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理论宣讲不是照本宣科,我们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让理论知识真正为人民所接受、了解。”实践团成员谈到。

理论宣讲落幕,感悟三乡情怀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书本上讲述的理论知识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迸发出火花。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实践团成员在实践感悟中写到:“我们在理论宣讲的过程中深化认知、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强化作为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青春之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 投诉举报
451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