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感悟“千万工程”背后的实践伟力,浙江农林大学探索“千万工程”的“双碳足迹”——红色GIS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于6月26日至7月28日赴杭州市临安区、湖州市等地,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深刻领悟“千万工程”经验中所蕴含“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
“碳”觅生态,畅想未来
实践团先后前往浙江省湖州市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园、桐乡市华腾石湾未来牧场、平湖市中国乡村低碳文化科普馆等地开展调研学习,深入了解“三农”、体验农业现代化,学习乡村振兴相关知识,为后续实践的开展做准备。
传低碳文化,讲生态故事
实践团赴杭州市临安区党群服务中心,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开启生态之旅,利用废弃的纸张、纸板等材料,开展生态种子画创意制作和生态主题宣讲,讲解“千万工程”背后的“和美乡村”变化、“双碳战略”背下的低碳节能生活方式,鼓励大家树立低碳意识,传播低碳文明风尚。
寻太湖源头,望振兴之路
实践团赴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乡村振兴馆、文化礼堂调研参观。从古姓、古塘、古树、古祠等“七古”特色,到“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新时代人文内涵,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指南村的发展历程,指南秉持“大寨精神”探索“特色山货”,结合地域特色建设“红叶小镇”,成为华东首个全景式“生态创意型”新乡居生活示范村,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指南、游在指南、住在指南。
访红叶指南,走绿水青山
实践团在指南村当地展开走访调研,了解了游客、村民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认知情况,并详细记录关于乡村振兴的评价和建议。“污水用于排放是污染,用于灌溉就是资源”,村民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挖渠和修建梯田的方法,并且一起参观了梯田和污水处理站,讲解了氮磷高效资源化回收利用系统。梯田在调节周边生态的同时,也为指南村带来了旅游经济。
遍历天目之麓,播撒希望之种
实践团赴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自然情境教育营地,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地学员,开展“碳觅竹梦”生态宣讲,介绍了由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团队创作,荣获梁希科普作品一等奖的《我是吸碳王》科普读物,通过漫画书形象讲解了生物降碳以及循环利用的概念。在讲解过程中,小朋友们踊跃发言、思维活跃,和授课老师积极互动,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了环保低碳知识。
觅於术源地,话和美乡村
实践团赴浙江第二批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於术发源地和道地种植区——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朱湾村,在东山坞—朱湾於术生态农场、八都书院等地展开参观,了解了农场“庭院经济”:生态化微循环模式、碳标签及低碳有机农场三大核心技术。在交流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学习了朱湾村的生态乡村发展规划,通过乡企合力,带动百姓共建、共发展、共享成果。
以青春之名,传红绿薪火
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和美乡村”的“善治图景”,用脚步丈量“千万工程”引领下的“蝶变之路”,红色GIS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躬耕实践,将“双碳”理念融入教育之中,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继续走向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图/红色GIS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文/红色GIS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