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庐陵郡城二十里左右的地方,往来行人如织,以前此处有一座凉亭,但随着周围房舍增多,旅人休息的地方渐渐小了,而往来栖息的行人众多,“或酷暑从烈日中来,则炎气与秽气熏蒸,几难驻足。或严寒从雨雪中至,则行人与劳人肩摩骈立檐溜间,其漂摇几难蔽身。”
据乾隆《庐陵县志》中《安安亭自记》所记载,当时有个乡绅叫张嘉祥,他了解到情况后,便独自出资修建亭子。当时人们对他修建亭子的意图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修亭是因为家里有喜事,也有人认为他修亭是为了增长自己的功德。但张嘉祥却给亭子取名为安安亭,可见他修亭并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希望亭子给劳人带来心安,也使他自己心安。
安安亭的旁边是法华菴,菴中的住持僧时常在亭中施茶。施茶就是布施茶汤,原是寺院施舍茶水的慈善活动,通常由施茶僧站在寺院门前为进香的香客或过往的路人惠施茶水。古时候寺庙里通常种有茶树,也有专门负责烧水的僧人,因此,寺庙施茶其实并不少见。
而对于寺庙以外的人家来说,施茶做慈善其实并不容易。在行人如织的地段,不断为往来的行人们舀取茶水,夏施凉茶冬施汤,还需不断补给,施茶的同时也要忍受寒风的吹刮、暑气的熏蒸,费时又费力,对施茶人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若不是为他人着想的心理驱使,恐怕难以坚持。
而同样在乾隆《庐陵县志》中的《张氏大纶捐租施茶记》中写道,乡绅张大纶不仅置田捐租一百零二硕二斗,还重修、扩大了安安亭,在安安亭设茶施茶,以“利济行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善人张大纶正是当年修建安安亭的张嘉祥的孙子。纵使时移世易、历子而孙,安安亭的善举被传承了三世。可以见得,庐陵人自古便有忠厚淳朴、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
可以想象,张大纶施茶的条件并没有骚人雅客品茗的高雅,行人渴极而牛饮粗瓷大碗,施茶人用葫芦的干壳制成的水瓢舀水。但不论在炎炎夏日还是凌冽冬日,山遥水远、车辖铁尽,精疲力尽、口干舌燥,此时粗瓷大碗里的清茶便胜过琼浆玉露,滋润着游人们的心田。
一座凉亭、一碗茶水,虽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但在岁月的流转中,早已成了一种优良乡风、一种仁爱之道、一种传统美德。它不但是中华茶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和具体阐释。(作者:鲍珂菲)
图为路人饮用免费供应的茶水,作者鲍珂菲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