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从环境文字人物三方面来解读《边城》中的宁静祥和,首先是环境,在现今这样一个内卷加剧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人生平静吗?也许当我们站在生命的终点回头看,想一想,我的这一生是这么平淡。平淡,但是绝不平静。我们每天被琐碎叨扰着,青少年时期,我们面临着同龄人的内卷,升学的压力,在成年的时期,我们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在老年时期也会因为家庭而苦恼,我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情感、生活寻找各种各样的意义。我们在追寻这些意义的过程中,都充满了目的性,是基于一种非成即败的利益考量,正因此我们会忧虑、会在乎得失、也容易突然地惰怠或突然振奋,我们的内心在不断地挣扎因而得不到真正的平静。我们被时代和社会催促着寻找这些意义,仿佛若找不到,人生便不值得过一样,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忽略了生活无时无刻正在身边流逝着的当下,难以体会工作本身的创造和奉献、学习本身的好奇与探索、情感本身的依赖与付出、生活本身的悲喜与坚韧。因此当我第一次读到《边城》这本书,我就一下子爱上了,这里的环境,这里的人民,是多么的淳朴美好,“风清日和的天气,无人过渡,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多么温馨的时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
这些美好生活的活灵活现,很大一部分也得益于沈从文的文风,我们知道,他在写一种“诗化的小说”,文章中淡化了情节冲突,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也并不复杂,重点展现了画面美和音乐美,又加上,《边城》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湘西地区质朴纯洁美好的风土人情,于是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这种忙的时候就渡人,不忙的时候就唱歌的渡船生活,就更显安逸。于细节中见真章又是一个鲜明的特色,文章中,翠翠先后遇见了二老摊送和大老天保,有一次爷爷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然而,即使不提起傩送,翠翠也能在脑海里里将一切事物与傩送建立起联系,翠翠的笑,问的问题,夜里想得事,这些细节都暗示了翠翠从喜欢傩送,含蓄蕴藉,语浅情深。沈从文将一些渺小得被人忽视的日常组成文字写在书里,让人忽然发现,让人平淡中窥见美好。沈从文的语言,也是含蓄蕴籍的,单纯词的使用,方言的使用,数字的使用,汉字的形体美,连动句的使用,语言的蝉联,语言的诗化,排比句的使用,使得每一个章节就像一副或浓或淡的水墨画画,有一段话是这么描写的“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红筷子。”其中通过色彩的描写,使生活呈现地生动,有了画面感和形象感。
人性的纯粹,生命的宁静使文章的基调得以奠定,在这篇文章里描写了最天然的人性,翠翠纯洁而美好,天保和傩送两兄弟勇敢坦率,爷爷善良可爱,文章里几乎没有坏人,每个小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善良。船总顺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大家都用力地活着也勇敢地爱着。
有人说边城这篇文章勾勒了命运的无常,生活的幸酸,我却认为,倒不如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它,即宁静淡然,诗人鲁米普曾说:“别搅动浑水,你的灵魂会澄清,你的沙砾会沉淀你的痛苦会治好。”因此我们应当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去感受边城中的这份宁静和美好。
(图片部分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