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华玺童)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打破了时空界限,让信息传播变得更为迅速、便捷。然而,在这虚拟网络构建的广袤空间里,却滋生出了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毒瘤”——网络暴力,给许多青年大学生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拒绝网络暴力,为营造一个和谐网络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给无数个体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恶意的言语攻击是网络暴露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匿名或低风险的网络环境下,部分人靠着没人知晓自己的真实信息,肆意地在网络上发表侮辱性、诽谤性言论,用词之恶毒、语气之刻薄,都令人发指。例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河南焦作18岁的杨某某不经过理性的思考与判断,盲目跟风,在网络社交平台公开辱骂体操运动员。这一行为是典型的言语攻击,杨某某严重违反了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对运动员人格尊严的公然践踏,极大地伤害了运动员的自尊心,侵犯了运动员的名誉权,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文明与和谐。
除此之外,人肉搜索更是网络暴力中的“巨型炸弹”,人肉搜索通过挖掘他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并将这些信息公之于众,使当事人的生活遭受严重干扰,隐私全无。在江苏无锡公安机关办理的浦某某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案中,浦某某在网上发布“江浙沪独生女被诈骗1.3亿”等不实内容,引发了网友对此事的大规模讨论。视频中提到与该案件与本地某公司女高管相关联,并将女高管的简历、照片等个人信息截图发布到互联网上,引发网民对该女高管谩骂攻击。这一行为影响了他人名誉,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和工作,是对他人合法权益的公然侵犯。同时,舆论的发酵,会使网友们对该事件是讨论更荒谬化,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所以说,网络暴力危害极大,给无数个体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公序良俗构成了严峻挑战。
网络暴力之所以能够如此猖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在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伪造自己的身份,轻易地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这使得一些人在发言时毫无顾忌;其次,部分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和道德素养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感或所谓的“正义”,部分网民盲目跟风,不假思索地发表无脑言论;再者,网络上一些营销号为了热度与流量,不惜断章取义,随意评价他人,引导网友们对时事新闻主人公评头论足,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除此之外,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也给网络暴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信息审核不严格、举报处理机制不及时等导致一些暴力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并长时间存在于网络之上。
网络暴力对于受害者而言,会使其遭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长期遭受网络暴力的人,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杀的念头。在2022年7月,浙江杭州24岁的女孩郑灵华因染粉发拿着硕士录取通知书去医院看望爷爷,并将合影分享到社交平台,遭遇部分网友攻击。一些营销号盗用照片,编造虚假内容,如辱骂她染发不正经、不配做老师,造谣她是“陪酒女”“学历造假”,致许多陌生人对她进行侮辱性攻击,甚至对其爷爷进行诋毁。这一系列来自网络上的莫名攻击,导致郑灵华因不堪忍受而患上抑郁症,最终于2023年1月23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新闻被爆出后,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不少人对郑灵华的离世感到惋惜。由此可见网络暴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破坏力极强,甚至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图为网络攻击案例1
图为网络攻击案例2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应该知道网络暴力的危害,并且努力抵制。在网络环境中,一些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网络素养和法律意识,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可能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引导大学生积极了解法律法规,掌握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无知而违法。其次,要学会在对网络上的信息保持质疑精神,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既不参与网络暴力行为,还要敢于维护正义,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遭遇网络暴力,要及时告知家长、老师或相关平台,寻求帮助。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性,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积极倡导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空间。通过在大学中举办和参与例如网络公益宣传讲座、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公益游戏等活动方式,增强全体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关注程度,更好的在互联网上传播正能量。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法律意识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法治水平。让青年大学生携手共进,在网络世界中高举理性与友善的火把,用键盘敲击正义,让网络暴力无处遁形。通过拒绝网络暴力,对网络暴力勇敢说“不”,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之路,愿以青春之力,涤荡网络暴力的阴霾,让网络成为助力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璀璨星河,而非伤人于无形的黑暗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