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层价值,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激发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活力,6月底至8月初期间,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筝筝”日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张家港市乐余镇,针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的历史背景、核心特点、制作工艺、及风筝种类等内容,开展以“三下乡携乐余纸鹞,共绘乡村新画卷”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月27日,团队成员步入这个历史悠久的风筝之乡,走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倪鹤年老师家中了解这项独具魅力的非遗。倪老师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向大家介绍了“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丰富了团队成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储备,为后续的调研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6月28日,团队成员再度造访倪鹤年老师,深入学习了乐余纸鹞的制作工艺,并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团队成员在倪鹤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逐一亲历了纸鹞制作的核心步骤:扎固骨架、裱糊彩纸、绘制鹞面、系结鹞苏、搓制鹞尾、鹞绳、制作鹞叉及安装哨口。随着一只只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的风筝在成员们的手下渐次诞生,团队成员们深深为非遗工艺的精妙震惊。体验活动接近尾声,团队10名成员在倪鹤年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将手中的风筝送入蓝天白云之间。通过灵活的跑动与细致的鹞绳调控,风筝伴随着清脆悦耳的哨声在空中翩翩起舞,不仅传递了团队成员们的梦想与创意,更让非遗文化的韵味与魅力得到了生动展现。
团队成员学习制作非遗风筝
6月29日下午,实践团队与倪鹤年老师共同走进了张家港市兆丰小学的校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纸鹞风筝文化传承”活动。活动中,团队成员以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将前日学到的风筝制作技艺分享给在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和工具,大胆尝试,各展所长。从扎制骨架的精细操作,到裱糊彩纸的细腻手法,再到绘制鹞面的色彩斑斓,每一步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汗水与智慧。最终,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它们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充分展现了青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创意潜能。此次“纸鹞风筝走进校园”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实践动手、亲近自然的平台,也是对非遗技艺的有力传承与弘扬,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7月底至8月初,团队成员先后前往宿迁市魏井社区、南通市博物苑、南通市飞响板鹞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成员们通过了解当地纸鹞、拜访当地非遗传承人、参观博物苑、开展纸鹞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探究归纳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视域下,南通、宿迁等非遗强市利用非遗资源,提速地方经济的成功模式和宝贵经验,以期为乐余纸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团队成员开展实地调研
通过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充分认识了其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携手绘制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共荣共生的美好画卷。以青春之力赋能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翩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青年们的理想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