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读毛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川农业大学 郑涵月
2024-11-18 13:23 阅读 1.0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八个字第一次在《尚书·盘庚上》中出现,用来形容作乱之人的谣言:“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然而,往往我们现在一提到这八个字,便顿时就会想到那篇著名的革命文献,毛泽东将这封寄给林彪的书信改为这个八字成语之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词便成为了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那一部分。这体现出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充分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结论。这封信不仅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研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毛泽东的革命激情和战略眼光,更能理解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旨在答复林彪对红军前途的疑问,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前途。林彪在这封信中提到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正是那个时期很多同志的疑惑,毛泽东批评林彪的这种思想,就是在纠正整个党的思想。当时中国革命正处在低潮期,自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在坚持武装斗争的思想的情况下,秋收起义爆发了。但当时全国革命形势走低,反动军事力量在各处都大大超过革命力量,秋收起义的受挫是必然的。同年10月,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并说服了井冈山区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随后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秋收起义的失败、在根据地的实践和早期农民运动的考察证明,中国模仿苏联走城市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1928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决议案,写就《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正式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1月25日,写就《井冈山的斗争》在井冈山时期,总结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1930年1月,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诞生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文约六千余字,共分为多个部分,每部分都紧密围绕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前途展开论述。

毛泽东在信中首先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在国内形势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现实,为此他以六个“就会明白”扫清了部分同志的误区。另外他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同时,他强调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对革命力量的估量既要看到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主观力量的削弱,更要看到革命力量在中国农村环境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一科学分析批判了夸大革命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正如上文具体内容和分析的结果,毛泽东进一步批评了党内存在的悲观情绪。他指出,这种悲观情绪的产生源于对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估量不准确。毛泽东强调,分析形势要辩证地看,既要承认敌强我弱的基本事实,又要从敌人的强中看到弱点,从我方的弱中看到长处。文中具体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的各处矛盾,并说到:“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星星之火距离燎原之期已不远。

接下来,毛泽东在信中明确否定了党内普遍存在的流动游击思想。游击流动固然组织轻便,但其忽视了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用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待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全部做好了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这种思想显然是不符合中国革命实情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在批判了流动游击思想后,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他指出,这一道路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必须树立依靠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深刻思想。毛泽东还阐述了农村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及对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只有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建立革命根据地,才能逐步削弱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在信的结尾部分,毛泽东一改前文语调,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革命前景。“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充满生命力的三句排比句展现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和勃勃生机,犹如大海上的灯塔,一扫迷雾障眼,坚定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革命信念,使读者不由为之动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仅是一篇重要的革命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正式形成。这一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坚定了党领导广大军民为理想信念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研读这篇文章之后,我在原来作为文科生进行历史政治学习得到的浅薄基础之上,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它还让我更进一步的进行了毛选的其他篇章的研读,这更让我体会到了主席的智慧,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艰难曲折。

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这篇文章也远不能称之为过时,它还在教导我们许多东西。其中的辩证形势观和战略眼光,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分析国际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最后,也是这篇文章多次强调的坚定信念问题,这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无疑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

+ 投诉举报
500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